这部电影,每看一秒就得暂停一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0 11:12:04人气:0
盗梦特攻队

视频盗梦特攻队状态:B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2018

主演伊万·卡马拉斯加布里瑞拉·哈默里佐兰·马克兰兹乔鲍·马顿更新时间:2020-08-06 19:43:07

心理治疗师鲁本的梦境饱受「妖魔化」的名画侵扰,蒙娜丽莎、维纳斯全都成了骇人的噩梦怪物,若想一觉好眠,唯一办法是偷走所有入侵他梦里的名画。为帮助鲁本脱离梦魇,他与四名身怀绝技的病人联手组团偷遍罗浮宫、泰特现代艺术馆等各大美术馆,一场飞天遁地、瞒天过海的疯狂盗窃计画也就此展开。画家出身,导演米洛拉科斯蒂奇充分援引浩瀚艺术史,以毕卡索的立体派风格作为人物造型基础,…

有一种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人膜拜的。《盗梦特攻队》有点像《至爱梵高》,算是张靓颖《DustMyShouldersOff》的加长版,电影的剧情主要是靠大量的艺术品串联起来的。不过,相比其他两者,一个只专注于梵高的作品,另一个只展现了12幅名画,《盗梦特攻队》显然容纳的更多。电影中不仅有名画,也有很多现当代的艺术品,还截取了不少电影的元素。总之,《盗梦特攻队》的信息量很大,画面异常饱满,随便按个暂停,构图元素色彩估计都能分析上一阵子。就连墙上随便画的涂鸦,都是“存在即是合理”,如若你把它想得太简单,这个彩蛋就注定要错过了。就比如这个涂鸦,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但还是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第一次一闪而过,怪不得自己;第二次持续时间虽然长,但是注意力全在汽车能不能逃出隧道了,确实没怎么留意。这个作品,取材自戈达尔1975年的电影《第二号》。我去!这谁能看出来?你以为导演是在开玩笑,不过很显然,电影中这种例子太多了。下面就简单罗列一些电影中出现的艺术品,除了个别作品,其他都是按照电影播放的顺序罗列的。电影重点提到的《夜游者》、《玛格丽特公主》、《维纳斯的诞生》等13幅知名画作,就不再说了。画面中间这两个游客,出现在很多场景里,感觉像是美国超写实雕塑家DuaneHanson的TouristsⅡ(1988)。不过,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明显借鉴了这个作品。推着童车女人的两条腿,借鉴了波普艺术家艾伦·琼斯(AllenJones)的WetSeal(1966),他的作品受成人杂志的影响比较大。下面这个镜头,借鉴了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1882),现藏于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美术学院。栏杆上的海报,貌似是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缝纫机的女人,借鉴了阿根廷超现实主义艺术家LeonorFini的LaMachineaCoudre(1978)。下面这个镜头借鉴了《阿波罗与达芙妮》,同题材油画和雕塑的版本都太多,不太清楚具体指的是哪一个。画面中的女人,借鉴了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人》,是他1658年至1660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墙上挂的那副画指的是德加的TwoDancersRelaxing。T恤上印着的惊恐人头,借鉴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呐喊》,一共有4个版本。左侧女人腿模样的台灯底座,借鉴的是前面提到的艾伦·琼斯。右侧的雕塑借鉴的是洛奇雕像(RockyStatue)。这个应该是,穆布里奇研究马的动作时,做实验的镜头。当时,他在跑道上摆了12个相机,当马飞奔而过的时候,依次按下了快门,把照片叠加播放就是这样的效果。墙上这些匕首、剃须刀之类的,应该是科瓦尔斯基留来做纪念的,不过引用的都是真实存在电影名称,像《第一滴血》、《惊情四百年》等,连上映的年份都一样。下面这个拍死蚊子的镜头,有点像蝙蝠侠。拜拜·乔扮演的是“思想者”,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下面这个镜头很明显是《草地上的午餐》(1863),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这幅画还出现在了,后面的一个T恤男身上。鲁本老爸等放映室简直就是个宝藏,墙上的海报指的是,保罗•威格纳的电影《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画面左上角的海报,指的是G·W·帕布斯特的电影《三便士歌剧》(1931)。画面最右侧的贴牌,指的是MaxSkladanowsky和EmilSkladanowsky导演的《摔跤手》Ringkämpfer(1895)。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权利的游戏》第四季中,红毒蛇被魔山挖眼的镜头。下面这个镜头,借鉴的是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的TheFork(1928)。拜拜·乔摆弄着自己碗里的躺,模样有点像抽象派蒙德里安的作品。瓶子上印着的画,指的是“青铜时代”雕塑,罗丹的作品,现藏于法国卢森堡国立博物馆。这个镜头,借鉴了爱德华·霍普的NewYorkOffice(1962)。有点像形而上学画派乔治·德·基里科的TheEnigmaoftheHour(1910)。下图左侧,有一个希区柯克的剪影,算是一个彩蛋。画面中后背景的雕塑,借鉴了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世界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画面最右侧的墙上有一幅画,是前苏联艺术家NinaVatolina的NeBoltai(1941)。中间上侧是RepublicofCouncilsMonument(1969),中间下侧是“大卫雕像”,右侧是“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1937)。这幅照片,借鉴的应该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1975)。下面继续回到,鲁本老爸的宝藏放映室。画面最右侧,墙上挂着的海报,指的是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DerblaueEngel(1930)。在电影胶片中剪入其他电影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1999)。右侧墙上这幅海报,没看错的话应该是安德鲁斯姐妹的歌曲quot;BeiMirBistDuSchönquot;。画面中央的海报,指的是弗里茨·朗的《玩家马布斯博士》Dr.Mabuse,derSpieler(1922)。这张画面中部的海报,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由罗伯特·维内导演。画面中部偏右,指的是G·W·帕布斯特《潘多拉的魔盒》DieBüchsederPandora(1929)。波普艺术展上的作品是最多的,画面左上方指的是MelRamos的Hippopotamos(1967)。画面右侧的涂鸦墙,借鉴了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画面左侧背景中的“大拇指”,是法国雕塑家恺撒·巴尔达西尼的Thumb(1965)。画面左上方指的是斯图尔特·戴维斯的Switchski’sSyntax(1961)。画面左上方是TomWesselmann的《第一号吸烟者(第12号嘴唇)》Smoker,1(Mouth,12)(1967),中部下方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Sunrise(1965)。最左侧是RichardLindner的ICE。中间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M-Maybe(1965),最右边是他的HeadwithBlueShadow(1965)。这里,拜拜·乔讲了一段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那个。画面中央接球的女人,依然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GirlwithBall(1961)。墙上这个“椅子餐桌”,是DanielSpoerri的Kichkax27;sBreakfastI(1960)。下面这个套着轮胎的山羊,是罗伯特·劳森伯格的Monogram(1955-59)。这个依然是DanielSpoerri的作品,名字叫EatArt(1960)。右侧是乔治·西格尔(GeorgeSegal)的马戏杂技(CircusAcrobats,1981)。右侧倒出油漆的铁桶,是恺撒·巴尔达西尼的DirectedPinkExpansion(1967)。画面右侧的自行车轮胎,是MarcelDuchamp的BicycleWheel(1913)。背景版上面,借鉴了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七年之痒》(1955),这个比较明显。画面右侧是乔治·西格尔(GeorgeSegal)的PortraitofSidneyJaniswithMondrianPainting(1967)。画面左侧是DanielSpoerri的作品,截图就能看出来,名字叫Shower(1960)。右侧这个车,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Kienholz)的BackSeatDodge‘38(1964),属于“观念艺术”。画面左侧是AlainJacquet的CamouflageBotticelli(1963-64)。这个是BillyApple的2Minutes33Seconds(Red)(1962)。下面这组是艾伦·琼斯的Hatstand,TableandChair(1969),画面里面躺在地上拍照的那位,感觉跟国内的车展摄影师有的一拼。推购物车的女人,是DuaneHanson的SupermarketLady(1969)。由于自己眼力有限,水平更有限,电影里面肯定还有很多画作和影片没有标记出来,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补充,片尾字幕也显示了都植入了哪些作品(以上描述若有误也可指出来)。《盗梦特攻队》的整体风格倾向于毕加索,感觉每个人物都是从其作品中走出来的,舞厅里的歌女有好多只眼睛,布鲁诺是二维的身体,大街上满是两个头的行人。我们跟随鲁本的视角,在梦境和现实中循环往复。而首尾呼应的结局,也跟诊所的“莫比乌斯环”标志一样,形成一个闭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犯罪、心理、艺术算是这部电影的三大核心,据称导演非常喜欢艺术品和电影,所以想拍一部结合两者的影片,但单纯讲艺术有点枯燥,所以就想到用一个犯罪故事将其串联起来。看了一些采访资料后发现,导演制作电影的逻辑,跟其他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个人比较喜欢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者以及波普艺术。所以,人物设计借鉴了很多立体派和达达主义的灵感,放映室里面有很多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海报,电影的后半段能看到很多波普艺术。而且,他会把画面放在首要位置,故事要服从于自己喜欢的画面。他崇拜喜欢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PaulRubens)和伦勃朗·凡·莱因(RembrandtvanRijn),然后就用他俩的名字造了自己的主角RubenBrandt。他喜欢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就用了科瓦尔斯基的名字。电影中咪咪有一段爬楼梯的镜头,完全复制了爱森斯坦《十月》里面的一个镜头。像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和安迪·沃霍尔《双面猫王》,从一开始就想好要放进去了,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后来才想到弄了一个“变章鱼”和“快抢决斗”的戏码。有时候场景已经定好了,就是缺少角色,那么接下来就开始找艺术作品。比如电影开场后不久出现的“咬胳膊”,导演说就是想找一个公主,最后就定了《玛格丽特公主》。甚至,他也会在谷歌街景里面找素材。除了上面这些,电影中还频繁出现了很多意象,比如蜗牛、蝴蝶、燕子、冰块等等,感觉猫狗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猫。至于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不太明白。可能,就像电影片名中的“Collector”一样,鲁本收集完13幅作品后,才破解了年少时,父亲给自己种下的心病。用咪咪的话来说,就是“用问题来解决问题”。而导演也是如此地热爱艺术,他本身其实跟鲁本没什么区别,想做一名“Collector”。然后,在他的作品中,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所爱。分享其对艺术的热爱,最终用艺术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烦恼。总之,看完《盗梦特攻队》后,就如同参加了一个试听音乐会,挺爽的,感觉这就够了。电影中有个场景让人印象很深,咪咪一行人在波普艺术展上大打出手,旁边围观的人居然以为这是在上演一种艺术。这段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天鹅绒圆锯》中,一个女人死在了展品旁边,大家居然也以为这是“艺术的一部分”。前段时间,英国脱口秀演员IanCognito在舞台上表演时发生了抽搐,观众当时也认为这是表演的一部分。不知道导演对波普艺术是什么态度,植入了那么多作品,想必还是喜欢的吧?艺术真的是让人越来越难懂了!其实,在看《盗梦特攻队》的时候,不止一次联想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B站有全套资源)。但实话讲,没有一定的阅片量,真的很难支撑一分钟。当你在看一本哲学著作的时候,会觉得字都认识,就是不懂什么意思。而在看《电影史》的时候,你甚至连画面语言都不认识,更别提懂了。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兰彻用自己两个朋友的名字,捏造了一个词语。并在讲台上表示,谁先从书本里找到解释,就能得到某种奖励。同学们原本很瞌睡,听到后都提起了兴趣。可能,导演的意图也是这样,与其像评论家一样,枯燥地展示博物馆的知识,还不如设置一个“找彩蛋”的游戏,让大家主动去搜集电影里面的艺术品。所以,《盗梦特攻队》也算是艺术版的《头号玩家》了。本文版权归作者叼烟的戈达尔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