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瑜互见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5 15:51:03人气:0
公主和她的情人们

视频公主和她的情人们状态:BD中字年代:2010

主演梅兰尼·蒂埃里朗贝尔·维尔森加斯帕德·尤利尔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更新时间:2020-08-06 20:58:07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的法国,千金小姐马莉(梅兰尼·蒂埃里MélanieThierry饰)爱上了样貌可怖但内心温柔的吉斯伯爵(加斯帕德·尤利尔GaspardUlliel饰),可惜,这段并非门当户对的感情注定不会有结果,在父亲的独裁下,马莉最终嫁给了甚至连一面都没有见过的蒙庞西埃王子(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GrégoireLeprince-Ringuet饰)。 刚刚结婚没多久,王子便征召入伍赶往前线,他将马莉托…

“用太平洋的手法拍30年战争中的下级军官和大头兵,用海滨帝国的手法拍总督法官银行家包税人,再用罗马的手法让王公贵族们串个场再现些名场面”——这是我以前在围脖上提起过的对17世纪历史剧的期冀。当时以为是痴心妄想,不意其中最后一条倒真有了一次接近实现的机会(尽管时间上略有偏差,应在了16世纪)、而且是在这么一部影片里。之前也算对拉法耶特夫人的事迹有些耳闻、知道她写的是哪一类故事,加上这样主题明确的海报,故而对影片风格有个十分自信的预判——如此一来开局之舍闺阁而取沙场,确实大出意料。尤其这战场戏格局虽不大却拍得颇用心,不似敷衍过场,更出现了古装剧绝少涉及的屠戮妇孺情节(战争阴暗、人性扭曲的反思大多存在于一战及以后的时代,那之前是笼罩在英雄佳丽的传奇光环下的),与原本不高的期望值两相对比之下,着实把我的兴致调高了几档。影片的前半部分作为“16世纪法国贵族私人生活绘卷”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有卡佩子孙们对“洛林来的外国佬”吉兹家族的敌视,有两位领主争了10年的20里格的猎场,有“洞房花烛任围观”的婚俗,有富有女继承人的诱人嫁妆,有外表鄙陋的乡间古堡,有“疾病随血液流出”的医疗理念,有星相蕴含政治哲理的迷信……甚至还有鳗鱼的养殖与烹饪(“喂以下水和猪肉打出的酱,养在石床上的清水里,一个月就肥”、“剥皮,烤至褐色,涂以凤尾鱼油,用面包渣滚一滚,再烤上10秒,蘸着橄榄油、柠檬、芥末、胡椒调成的汁食用”)。我们熟悉19世纪贵族们的圆顶礼帽、紧身胸衣、马车、穿制服的男女仆人、舞会、家宴、剧院包厢,16、17世纪的贵族却似乎只是属于宫廷的——如果不和王室成员扯上关系,他们似乎就无关紧要;一旦离开都城,就不要指望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出现。于是可以想见,本片中这些细枝末节在我看来是多么有趣和值得玩味。到此时为止,我已经转而认定本片只是想借拉法耶特夫人的小说为框架做一次时代还原的实验,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处理好实验与作为框架的主线剧情的关系,而这在我看来本是不难解决的。然而当影片进展过半、越来越深入主线剧情后,我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一点成了它的软肋。它终于还是落入了四男一女爱情纠葛的窠臼,似乎再也没办法脱身。前半部分如此吸引我的展现时代特征的细节越来越罕见(宫廷芭蕾、安茹公爵的波兰语课和老蒙庞西耶续弦勉强算是,其质量也无法与上半部的相比),狗血倒是毫不吝惜地泼了一桶又一桶。如此落差让我失望之余不免生出一睹原作探明究竟的冲动。很容易找到原作的英译版,篇幅不长,读起来却挺艰难——因为它实在是太乏味了。我自认为对于年代古早的作品颇有体谅之心,如《源氏物语》就还让我觉得别有一番风雅格调,但这篇小说在我看来实在毫无亮点。几乎没有对话,叙事手法如同流水账;作者最大的优势本在于其对贵族生活的了解,却对环境、风俗等不着一字;就连它的主旨——爱与责任、理性与情感的争斗(可叹,我原本是钟爱此类题材的)——都表现得极其苍白,既然它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物内在的刻画,全部的心理描写无非是“恋人太过可爱,使得他/她情不自禁”一个模式而已。我并无意贬低拉法耶特夫人的才华,她的另一部更著名的作品《克莱夫王妃》很好,但就事论事,《蒙庞西耶王妃》要平庸得多了。这样看来,本片选择这样的原作为载体,可称是高难度的改编,能有上半部这样的成果也着实不易。要知道夏班纳叛离新教阵营的原因原作中根本没提,他和蒙庞西耶亲王的交情、蒙庞西耶公爵对梅齐埃尔侯爵的怂恿、婚礼的过程也全部是一笔带过,影片将其丰富到了这样的程度,既符合人物的立场又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其间,其实是颇见功力之处。然而一涉及爱情主线,这些优点就全部丧失殆尽。电影对这本谈不上高明的故事无法挽救倒也罢了,竟至于让它变得更糟却实难理解。举例而言,蒙庞西耶亲王在原作中不过一个存在感薄弱、以维护荣誉的丈夫的形象出现的龙套,影片的上半部对其大大加以丰满,塑造出一个重情义、沉稳、理智的形象,他对妻子遵从父命出嫁、与自己夫妻之义大过男女之情有着清醒的认知,也很接受这个现状;而影片的下半部分却忽然将这个形象砸得粉碎,代之以暴躁、冲动、疑神疑鬼,就此朝着蓝胡子的道路狂奔而去——他监禁女主角的情节甚至是原作里都没有的。如果剧情只是需要一个可憎的丈夫作为道具,又何苦先扬后抑?另一个例子,女主角少年时原被许配给马延,与未婚夫的兄长吉兹的私情是二人都小心隐藏的,电影中哪里有一点点发乎情止乎礼的样子?女主角对她误认作吉兹公爵的安茹公爵所说的话,原作中无非是提醒他谨慎克制,电影中却成了私会的邀约。说到底,影片不甘于忠实再现拉法耶特夫人笔下因意志不坚而屈服于情欲诱惑、招致种种不幸的薄命闺秀,又或许难以把她拗成那种当时确曾存在而现代观众看来亦不那么陈腐的惯于风流韵事、尽享情爱欢愉的贵妇,便走了所有道路中最最愚蠢的一条——自以为是地把一些独立自主、真爱无罪的苗头硬塞给这个角色,把带有劝诫意味的自食苦果悲剧结局掰成勇敢深情的女性追求幸福却被自私功利的男性背叛——放在19世纪背景下或许堪当称颂,可角色偏偏身处16世纪,这些思想于她而言超前得滑稽,我们这些21世纪的观众又很难对此类陈词滥调有多少共鸣,于是所有这些尝试也就只能化作矫情中二了。这一点很像我之前看过的另一部以英国内战为背景、同样试图以多男一女的狗血爱情主线带出点批判反思的影片《魔鬼的妓女》(相较于着眼贵族私人生活细节的《蒙庞西耶王妃》更侧重大事件的展现,部分场景确也诚意十足,但仍不免被糟糕的主线拖累),所幸《蒙庞西耶王妃》在矫情中二和自以为是方面倒没有走得那么远。但与原创剧本的《魔鬼的妓女》不同,《蒙庞西耶王妃》是一部改编作品,若是对拉法耶特夫人的道德劝谕不屑一顾,至少拿出些比它更严肃更有价值的东西来,何必披着原作的皮贩售一些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立足土壤的廉价口号?自然,拉法耶特夫人毕竟也只是身在17世纪而以传说和想象描摹着100多年前的图景,更多是借古喻今排遣自身的愁绪,她的这部小说既未体现太多史学价值,文字技巧亦很粗糙。但是,选择这个载体是否注定失败?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如果还有什么可发挥的地方,一是其背景提供的可供进行“时代还原”实验的空间,二就是它那在拉法耶特夫人笔下也未能得到很好表述的主题——“爱与责任、理性与情感的争斗”了。就第一点而言,影片前半部分做得足够出色,后半部分也并非没有再进一步的机会——比如芭蕾场景,如果不仅仅止步于后台而是让镜头在舞者与焦急等待情人的女主角之间切换,既可增加戏剧性也可借机做一次古代舞蹈的展示。就第二点而言,电影可以运用的技巧其实很多:表演、构图、光线、镜头、剪辑、配乐……如果剧本的后半部分不那么失控,甚至在剧本已经如此的情况下演员(尤其是女主角)的演技能够好上一点,至少本可以做到比原作那些单薄的文字更令人信服。遗憾的是,这些也只能是假设了。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