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汹涌的体验式记录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0:20:37人气:0
第四公民

视频第四公民状态: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年代:2014

主演爱德华·斯诺登朱利安·阿桑奇杰里米·斯卡希尔威廉·宾尼更新时间:2020-08-06 19:21:05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

《Citizenfour》的诞生本就是一种力量。作为多年关注人权问题的记录片电影人,导演LauraPoitras因她的独立精神、不畏强权和对受访者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被斯诺登选定为这场风浪的登陆点。他在邮件里说:“你问我为什么选择了你。不是我选的,是你自己。(YouaskedwhyIchoseyou.Ididnt,youdid.)”我不懂法律,也对政治没大兴趣,再说围绕掌权者以维稳之名侵犯公民隐私的争论也够多了,我只想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说这部片子。首先得明确,该片不是传统意义上揭露社会问题或以科普为己任的典型记录片——这些片子往往充斥着数字、事实和喋喋不休的访谈,即使涵盖多方观点,但基本都有偏倚的一方。而Citizenfour属于近几年兴起的实验纪录片范畴,与2013年的Leviathan和TheActofKilling一派,它们重在呈现全方位浸润式的观者体验。监听风波是个有持续媒体热度的重大社会事件,几乎无法淡化处理,而导演选择第一人称视角,沿袭cinémavérité的风格,肯定摄像机和她本人作为事件一方的介入,是一个明智、大胆也水到渠成的选择(其实她“后911”三部曲的前两部都是揭露社会问题的传统风格),但这就意味着她要牺牲话语平衡和政治引导,来达到一种历史现在进行时的即兴亲历感。这是她对审美和新闻价值两者的调和,也正是这种调和成全了全片的动感、惊悚和力量。开场,车窗外光影流动的香港隧道引出导演的目击者身份,也呈现出她孤注一掷的内心状态。此后大多数镜头都是静止观察,在持续关注中剥开表面的平和,显露斯诺登以及其他人物内心的暗潮翻涌。泄密人和记者,从陌生、质疑到齐头并进,围绕报道方案、保密措施和秘密文件内容展开对话,空气中的手势,沉默,放远窗外的视线,以及前台的电话和火警间歇性打断对话,给香港酒店房间的段落注入封闭空间悬疑剧的色彩。能将这些静态画面排列重组出惊栗片的动感,《罗拉快跑》的剪辑MathildeBonnefoy同样功不可没。在美国机场被搜身盘问对Poitras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此片的拍摄让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能再回美国,于是临时决定栖身柏林处理影片后期。Bonnefoy不但于此时加入,而且与她丈夫一起为香港归来的Poitras提供帮助。虽然片名是斯诺登的化名,海报上是他的靓影,但本片并没有把他偶像化,什么“传记片”更是胡扯。看完影片,我们对斯诺登的了解也依然仅限于他在风波中的言行表现,我们除了一些基本信息之外,对他的性格和成长轨迹各方面仍然一无所知(这些在GlennGreenwald的书里倒是有细致描述),我能确定的只有他的智慧、勇气和思维的老练,并在最后莫斯科屋外的镜头中感叹他和女友Lindsay这郎才女貌的一对。斯诺登说,他将所有文件交给记者处置,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身份和偏见影响事件发展(quot;removemybiasfromtheequationquot;),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这方程式中的关键一项,但也仅此而已。他是主要人物,但绝不是传记主角。有人说这部片子观点不平衡。我要问,观点是什么?一部110分钟的片子,总共也没有几段是直接控诉美国窃听行为的,相关引语的选用(包括斯诺登本人的)也很有限,而且电视里还是看到了奥巴马的“肺腑”之言以及政府派嘉宾的言论。我怀疑那些觉得观点不平衡的观者,也是因过这两年在斯诺登事件媒体轰炸下已掌握了大量事实内容,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再说,美国政府也不会傻到开诚布公地公开窃听计划幕后的来龙去脉,试图以透明来换取公众同情。Poitras在访谈中也说过,不是故意不想包括国安局的声音,如果他们能有人为这部片子站出来说话那最好,但是这并没有发生。这场个人与机构的对抗注定是信息不对等、观点不平衡的,如果大家想要平衡的观点,那就去看各大媒体的文字报道——作为一个新闻人,我深知观点平衡作为职业标准的重要性,但在人性层面上,那是自欺欺人,我想这也许是更多电影人规避唇枪舌战的桥段而选择自然呈现的原因之一。其实这部片子讲的就是几个人试图揭露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一段经历,直接而简单。如果该片真有观点,那就是:与政府对抗,对个人来说是危险又刺激的。不过话说回来,评判电影当然没有对错,如果别人不能将Citizenfour看做一部体验式的电影,坚持用传统记录片的标准来要求它,那我也完全理解他们的负面评论。其实,就看你站在哪儿,从哪个方向看。而且我也不讳言自己对Leviathan和TheActofKilling的钟爱——也有的是人把这两部片子骂得一无是处,甚至质疑电影人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每个人的目光短浅和思想片面也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回到片子。Poitras因斯诺登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却依然将事业的绝对重心放在记录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上,对抗快餐式、碎片化的传媒潮流,努力寻找新闻事件中有普世价值的“人本体验”(humanexperiences)。当急功近利的媒体和受众联手将深度报道打入冷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肩负起了追求审美、还原真相的双重重任。他们甘愿牺牲多一点安全来换取多一点的创作自由,试图通过视觉体验让现实有更深更广的张力,这已是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Citizenfour是一个宣言。就像片尾所暗示的,更高层的揭秘者在斯诺登的带动下站出来,相信Poitras的作品也会引导更多人用深邃的眼神探究现实。而斯诺登,我的同龄人,也在时刻羞辱/鼓舞着我,指明在这个混沌的和平年代,一个30岁的人能有何等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