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往事》:所谓革命,所谓往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4 07:14:56人气:4
革命怪客

视频革命怪客状态年代:1971

主演罗德·斯泰格尔詹姆斯·柯本罗慕洛·瓦利玛丽娅·蒙蒂更新时间:2014-09-28 20:59:20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辆长途马车里,高贵的先生女士们对一位沉默寡言的农民大放厥词,然而突然农民摇身一变,显出家庭式匪帮头目胡安(RodSteiger饰)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后路遇爱尔兰革命军爆破专家约翰(JamesCoburn饰),后者的爆破能力令抢劫梅萨维德银行如探囊取物,于是胡安苦苦尾随,不经意间却卷入了配合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胡安如愿与约翰搭档洗劫银行…

在莱昂内的两个三部曲中,《革命往事》似乎是受关注度最低的一部,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镖客三部曲对西部片的颠覆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已成经典,并延伸出新的类型分支,不再带来长久的惊艳;往事三部曲中,《美国往事》作为莱昂内的集大成之作,以其庞大的叙事含量、繁复的电影技巧和晦涩的意义解读,征服却也折磨着无数影迷;《西部往事》则的确像是对西部片的终结,其中的致敬与策反,甚至将包括镖客三部曲在内的西部片统统引向了不可预知之处。一《革命往事》触及的“革命”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正迎合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众多社会事件,如法国的五月风暴、日本的左翼学生运动等,其中最声势浩大的当然是文革,电影领域的代表则是新浪潮运动。莱昂内选择在1973年拍摄《革命往事》,既难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有重新审视当时癫狂的革命主义的意味。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莱昂内拿这段耳熟能详的毛语录作为开篇,似乎是道出了革命的本质和本片的主旨,但从影片后面的叙事中,我们发现这也引申出对革命的讽喻和批判。墨西哥游寇胡安,爱尔兰革命家肖恩,因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让两人的命运交集在一起。胡安唯钱是图,一心想打劫银行,革命于己无关;肖恩则因在爱尔兰革命中被挚友出卖,转战墨西哥,革命意志消沉。一个革命旁观者,一个革命怀疑者,却成了革命行动的主角。胡安阴差阳错解放了地下金库中关押的政治犯,又击毙了当局执政官,这让他成为革命的英雄,但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甘愿隐身其后的爆破高手肖恩,则在两次伏击战中大显身手,且惩戒指挥行动的叛徒,受伤后引爆炸药自杀。这里面便饱含了几层“隐味”:完成革命的是对革命无知无觉的人,策划革命的却背叛了革命,而坚持革命的最终选择了死亡。由此我们能看出莱昂内对革命的不信任,革命不仅造成现实的巨大伤害,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都在革命的幌子下翻来覆去,而最终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是受难的大多数。这就是革命残酷的本质。至于人类能否脱离革命(暴力、战争),莱昂内借由肖恩的自杀给出了悲观的回应;而活下来的胡安,命运又会如何,这是莱昂内留给观者的疑问。二莱昂内标志性的大特写、长镜头、闪回、慢镜以及莫里康内的配乐,在《革命往事》中都有极好的表现。尤其是闪回,虽然不如《美国往事》中那般炫目,但我认为这是莱昂内做的最完美、最能表达影片立意的一次。最重要的闪回情节有三段,第一段是肖恩与男女两位挚友驾车行驶在路上,肖恩与女友甜蜜亲吻,画面浪漫真挚,也让人想起《朱尔和吉姆》《戏梦巴黎》中两男一女的暧昧关系。第二段是挚友背叛革命,指认肖恩,最终我们看到,肖恩举枪射杀,挚友坦然以对。这一段解释了肖恩后来对医生施行惩戒的矛盾心理,在最后一刻,他似乎希望医生能够逃命,但医生选择了死亡。第三段被放在影片结束之前,三人在林间相互追逐,先追到的肖恩与女友热烈亲吻,而后,女友又与挚友拥吻在一起,镜头转向肖恩,肖恩露出灿烂的笑脸。这是充满魅力的一幕,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情感“奇观”——三人之间情感的隐秘是什么?挚友的背叛、肖恩的复仇又意味着什么?说到底,革命与人性有着怎样的纠缠?影片戛然而止,把迷思留给了我们。莫里康内给莱昂内电影的配乐,早已是公认的经典,但我仍然觉得《革命往事》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虽然不懂配乐鉴赏,但从感受上来说,镖客三部曲跳脱经典西部片模式的配乐,在带来惊艳之余,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实验性,包括对各种先锋配乐形式的尝试,这在《西部往事》的开头部分到达极致,各种细微的但被放大的声响让音乐成为这一段的主角。而在《革命往事》中,莫里康内为肖恩和胡安所创作的主题音乐很好地契合了两位主角的性格、经历和命运走向,尤其是让人称道的肖恩的主题音乐,伴随着的“肖恩、肖恩、肖恩”的冷清的人声,预示出一个理想幻灭的革命者必然的悲剧结局。三莱昂内是一位被放大的导演,正如他偏爱特写镜头一样。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标新立异的精彩之作。他对于类型的颠覆和杂糅,既有肆意炫技的华彩,也有极其谨慎的匠心。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拍摄《革命往事》时,起初莱昂内只是作为监制,并找来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做导演,但两人互不买账,难有默契。关于这段故事可参看《莱昂内往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书中不仅从莱昂内的角度详细描述过此事,还特别附录了一篇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评说莱昂内的文章,双方观点南辕北辙,看起来让人莞尔。莱昂内评价彼得是一个需要姐姐照顾的还没有长大的平庸小子,而彼得则说莱昂内是一个好大喜功、虚张声势的顽固分子。从书中莱昂内的主观叙述,及书后其他导演对莱昂内的正面评价中,都能够感觉到莱昂内某种矛盾的性格特质,既铺张渲染又谨小慎微,既有大师气度又有巨匠的精慎,可谓独树一帜于导演界。回到《革命往事》,本片也继承了莱昂内电影的独特气质,但技巧更圆融,情绪更饱满,之前电影的求新求变,至此已完全成熟。我个人认为它代表了莱昂内电影的真正成就,虽然是拍摄前仓促上阵,但莱昂内之前对影片的全面思考,以及省却了过分精细的匠心,反倒成全了它,而《美国往事》其实已有了跳脱莱昂内电影特色的离弦之音。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