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部007,但又没完全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6 09:52:10人气:0
007:无暇赴死

视频007:无暇赴死状态:正片年代:2021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拉米·马雷克蕾雅·赛杜安娜·德·阿玛斯更新时间:2022-09-28 16:39:53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再度出山的邦德(丹尼尔·克雷格饰)面临有史以来空前的危机,传奇特工007的故事在本片中达到高潮。新老角色集结亮相,蕾雅·赛杜回归,二度饰演邦女郎玛德琳。系列最恐怖反派萨芬(拉米·马雷克饰)重磅登场,毫不留情地展示了自己狠辣的一面,不仅揭开了玛德琳身上隐藏的秘密,还酝酿着危及数百万人性命的阴谋,幽灵党的身影也似乎再次浮出水面。半路杀出的新00号特…

2015年,当克雷格登上王牌综艺《鸡毛秀》,官宣自己将会再续一部007合同,望着全场的欢呼眼含泪光时,他或许会追忆十年前,那个登上第六代邦德定角发布会的下午。那时他心情忐忑,强打精神,只因心里清楚,即将面对的,将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与质疑——为什么新邦德是金发?为什么新邦德这么矮?为什么新邦德看起来丝毫不觉儒雅,还似乎有一丝匪气?那个“丹尼尔克雷格不是邦德”的全网黑运动,现在看来,可谓是“互联网圣战”的开端了。而克雷格更不会想到,他仅用四部电影的时间,便绝处重生,靠自己的魅力定义邦德。现如今,距离前作《幽灵党》的问世,又过了六年。纵使几经难产,命途多舛,《无暇赴死》还是到来。这部克雷格的谢幕之作,充满了仪式感。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至少给足了第六代邦德一个完整的交代。然而,《无暇赴死》的背后,不仅只有克雷格,更是对年近六旬的007系列,做了次精简与压缩。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不少前作的影子,无论前史还是后续,无论剧情还是幕后,无论功劳还是过错……《无暇赴死》都特别的007,但又不完全像是007。想要吃透它,至少需要几次进阶,我们一一道来:01第一步进阶,需要的是对克雷格及其四部前作的了解。毕竟,终究还是格局小了。纵使全世界再怎么渲染此次谢幕的悲壮,但都低估了这对007系列的意义。因为在克雷格之前,绵延40载的五代007,从未有过体面的离开。第一代康纳利,险些同片方对簿公堂,20年恩恩怨怨,搅得一地鸡毛;第二代拉赞贝,小模特一夜成名,迷失在那纸醉金迷中,也变负心白眼狼;第三代摩尔倒还不错,温吞有趣,只不过年历渐衰,撑不起那台前作别,低调离场;第四代道尔顿和第五代布鲁斯南,纵使有天大的表演热情,也只能被迫解约,令人遗憾不已。说起来,克雷格正是那台前和幕后,唯一得到体面关怀的卸任者。60年来,这份来之不易的皆大欢喜,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于克雷格而言,他足够珍惜。作为形象上最不符合原著的邦德,片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成全彼此。这份信任,克雷格明白。即使不卖劳模人设,明眼人也看得出,克雷格一直是最卖力的那一个。武戏力求拳拳到肉,尽量实拍;至于文戏,那双蓝眼睛,也道尽了铁汉柔情。这份专注,在《无暇赴死》中,有增而无减。杀青时,克雷格面对从《皇家赌场》便相伴走来的工作人员,留下了炽热的泪。“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共事,这些电影的每一秒我都喜欢。”他如是说。其实,1968年出生的克雷格,比系列首作《诺博士》只仅仅小了六岁而已。《无暇赴死》的首映礼上,那一张张近照,细细品咂,的确有着岁月无法抚平的疲态。克雷格老了,相较于前几代的一地鸡毛,他的离去,更多是输给了时间。正巧,片中也多次提到过“时间”。面对爱人玛德琳,邦德曾在首尾两次抚慰道:“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特别是临终作别时的那次提及,比起邦德对玛德琳的情感,我更愿意将其代入克雷格对007的感情——如果不是我老了,或许我们,也有的是时间。故而不难理解,对于片方来说,你有情我有义,就算动辄一部长片的体量,哪怕第一次“写死”了邦德,也要让你走得圆满,走得漂亮。而另一个成因,则在选角伊始便奠定了。第六代邦德的故事,相较于前五代的环环相扣,整体更像是一次软重启。在原著序列中,《皇家赌场》正是007的第一部,他讲的是邦德起源。其实六十年前,片方就曾想从起源讲起,无奈版权并不在手上,便只得从中段的《诺博士》开拍,致使康纳利一亮相,便是那个毫无瑕疵的完美邦德。克雷格时代则不然,作为系列前传,它便专注于构建“邦德何以成为了邦德”。《皇家赌场》里,他并没有任何成熟稳重的烙印,恰恰相反,“冲动逞强”才是银幕初印象。直到生命中的白月光猝然离世,一夜间,他便如凤凰般涅槃。《量子危机》虽然并未从人物塑造上发挥什么作用,但却夯实了硬桥硬马的邦德人设。总之一句话:我是最能打的邦德。《天幕杀机》则是他的真正觉醒,面对一体双生的反派,他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M夫人之死,也鞭挞其成为了冷静稳健的邦德。即便是口碑最差的《幽灵党》,也将玛德琳这个心之所属带入了邦德的生命里,早早铺垫,只待最终圆满。所以,《无暇赴死》的成功,有赖于四部长片的布局,而非一日之功。这种情感与故事的自恰,是前几代那些无头无尾的007从未有过的。正因如此,当邦德最终牺牲时,那份情感的冲击,才那么动人且有力。02第二步进阶,是海量的经典彩蛋,但呈现的方式却有好又有坏。先说好的。影片开头,邦德被多疑的性格冲昏头脑,将玛德琳送上远去的火车。此时灯光变成了一个个圆形色块,有节奏地纵情闪动,并借机引出碧梨演唱的同名主题曲。老粉一看便知,这与《诺博士》的开场动画十分相似。这部诞生于1962年的系列开山之作,正是《无暇赴死》的重点致敬对象。结尾大战中,女007诺米也曾将反派科学家踹进了高温蒸馏池中,死法与布景,都与《诺博士》同出一辙。当然,这些边边角角,尚不足以证明本片对这部祖师爷的疯狂依恋。本片的核心反派,由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其实便取材于那名系列开山带恶人。先看他的造型,一直都在突出西方面孔身着东洋服饰的反差风。诺博士也是如此,他是中德混血,最爱穿的恰恰是那一席中山装。再看他的性格,杀人前居然还要先行道歉,而比起肉体毁灭,他更乐于从精神上击溃邦德。诺博士身上则有着浓郁的学究气,他对邦德的定位像是实验小白鼠,彬彬有礼间,却掩盖不住重重杀气。可以说,萨芬就是诺博士的变种。但相比原型,这位新角色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毕竟,“像诺博士”可不完全是件光彩的事。《诺博士》上映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那是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首次公开交锋。本片筹拍伊始,便是拿捏了西方观众对红色中国的仇恨情绪,硬凹了这样一个黄祸代言人。不仅充斥着误解与刻板印象,就连“中德混血”的身份,细想起来也令人胆寒,简直黑到姥姥家了。但这些黑历史,姑且可以认为是时代局限,可以谅解。可就在近几部,偏偏兴起了经典反派借尸还魂的热潮。单就《幽灵党》这一部,大boss就重新启用了阔别银幕30年的老对头布洛菲尔德,巴蒂斯坦饰演的麾下杀手,也神似《海底城》和《太空城》中的人气反派“大钢牙”。将诺博士重新推上前台,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策略需要灵活。《无暇赴死》在这一块,就做的非常聪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保留服化道上的记忆点与性格魅力,抛开了那些极具冒犯性的糟糕影射。这样的改编思路,试问哪个国家的市场会不喜欢?再说坏的。《无暇赴死》所致敬的另一出重头戏,是1969年的《女王密使》。那是大种马邦老师的大银幕初次动情,并祭出了那句著名的“时间梗”。这两处设定,也被原样移植进了《无暇赴死》中,成了邦德与玛德琳爱情故事的灵感来源。然而不得不说,比起《女王密使》和《皇家赌场》这前两次动情经历,邦德与玛德琳的爱情火花,力度上弱了许多。《幽灵党》里,两人的激情时刻,还是那种套路化的邦女郎模式。甚至还有些三观不正。毕竟玛德琳曾是仇家的女儿,其父还在邦德的注视下饮弹自尽,没过多久就泡了人家闺女,多少让人在逻辑上不好接受。然而《无暇赴死》刚一开头,邦德和玛德琳便早已隐居遁世,海誓山盟至死不渝,这反差着实是太大了。反观前两次动情,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令人刻骨铭心。《女王密使》是第二代007乔治·拉扎贝出演的唯一一部作品,起初在创作时,片方便下定决心开启新人新气象,对康纳利的五部前作进行解构与自反。片中邦德和女主特蕾西的相识经历,依旧充满着男性意淫。女主老爹富可敌国,啥都不愁,偏愁女儿难嫁。碰巧手上攥有国际犯罪集团的资料,你邦德又像个不错的小伙砸。不然咱俩做笔交易,你当我女婿,我送你情报,岂不美哉?这种无厘头的搞怪设定,又让观众惯性以为,这又会是一个睡完即弃的普通邦女郎。哪怕结尾两人正式结婚,观众还是无法信服,这位邦德动心了。直到那一声误杀了特蕾西的枪响,让空气瞬间凝滞。邦德紧紧攥住爱人的手,苦笑着憧憬起那从未开始便已结束的蜜月。我们才真正明白,眼前的女人,是他的真爱。这种反差力度,在007系列中,空前绝后。《皇家赌场》中邦德和维斯帕的感情线,相较而言便规整许多。只有一点精彩:男方邦德和女方维斯帕,真的是在共同成长。最初两人碰面时,都是唇枪舌剑,得理不饶人的主。一个冲动倔强,一个冷艳傲娇,唯一的通性是都有一身毛病。然而随着故事发展,维斯帕教会了邦德冷静,邦德也解开了维斯帕的心结。他们的故事,抛开特工属性,也像极了平凡人的初恋,都是在恋爱中共同成长,成全彼此,也成就自己。所以别怪总有人吐槽克雷格和蕾雅·赛杜没啥CP感,问题不在演员,这戏写得确实不行。而从中也能窥见《无暇赴死》的最大缺陷,它会算计,但又很草率。换言之,它圆满了克雷格,却写崩了007。03第三步进阶,则要聚焦于1989年的《杀人执照》。这是007系列历史上,最被忽视,同时又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彼时,第四代007提摩西·道尔顿正为如何树立新的邦德形象一筹莫展。为了有效同前任罗杰·摩尔的幽默风趣区别开,道尔顿决心来场豪赌:摒弃全部幽默基因,完全从内心戏角度,塑造一个苦大仇深的新007。结果显而易见,《杀人执照》票房惨败,道尔顿太执着于颠覆前任形象,导致他诠释的邦德,死板得像个哑巴,全无往日的精气神。于是乎,票房扑街,草草解约,致使第四代007短命收场,甚至招来了长达六年的系列空窗期,险些葬送了整个IP。毫无疑问,这场赌博赌输了,但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与时俱进可以,但颠覆的幅度不要太大。一旦没有做好新老元素的平衡,就极容易万劫不复。转眼32年过去,眼前的《无暇赴死》,却也变本加厉,步上了《杀人执照》的后尘。先是两位系列经典人物的死亡,令人摸不着头脑。一是幽灵党党魁布洛菲尔德。曾几何时,他可是初代007的最大boss。甚至每部都是不同形象的“换脸梗”,都被粉丝拿来津津乐道。《幽灵党》中,第六代007终于重启了这位经典反派,还将其定位成第六代邦德的幕后终极元凶,逻辑基本可以自恰。然而新作中的布洛菲尔德,则被改写成了陪衬人,利用他的死,去反衬新反派萨芬的强大。这种踩老人捧新角的做戏策略,属实有些不负责任了。二是CIA特工菲利克斯·莱特。这位其貌不扬的酱油小哥,可是007电影的大人物。自从《诺博士》起,便时不时替邦德打辅助,六十年不知换了几茬演员。虽说他向来戏份不多,但作为军情六处在CIA的常驻线人,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然而新作中,干脆就写死了莱特。要知道,这可是莱特六十年来的首次便当。但这种无甚意义的牺牲,既葬送了未来几代启用这一角色的可能,又很能说明片方对老角色的不尊重。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对全系列最大的敏感词——“邦女郎”的处理上。在好莱坞平权运动的驱使下,邦女郎褪去曾经性符号化的标签,是必经且必要的。然而《无暇赴死》里的几位邦女郎,都似乎有一丝矫枉过正的倾向。比如那位备受吐槽的黑人女版007。这位年轻特工接任了007的名号,春风得意,智勇双全,看上去比垂垂老矣的邦德还要完美。然而本部片对她的呈现,太刻意了。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推上前台,营造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气魄。或许放在其他大IP,平权策略的确有效,但在007这儿,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尴尬效果。因为007有别于其他特工系列的最大特点,就是“老白男中二情怀“。它始创于那个尚未开化、男权至上的陈旧年代,边救世界边睡女人,是万千男人的春梦样板。甚至“邦女郎”这个词,都带有极强的物化依附属性。换言之,哪怕《谍影重重》和《碟中谍》,都大可通过平权博得续命生机,但在007这儿,偏偏会产生隔阂。只因这些历史的原罪,恰恰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片方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必须尝试与改变,然而在《无暇赴死》中,显得是那么操之过急。同样的桎梏,也体现在本片另一位人气角色——帕洛玛身上。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这位CIA见习女特工,凭借俊美容颜与干练身手,一经亮相,便博得了满堂彩。虽说仅有十几分钟戏份,但却足以称作《无暇赴死》最令人难忘的段落。然而,这只能算作独立的佳句,却远不能匹配佳章。细究起来,帕洛玛这一角色,并未对剧情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无头无尾,似乎只是拿来卖个艺。两相结合,足以看出007系列的尴尬处境:它试图脱离女色,去拥抱平权新世界;但却又放不下女色,生怕丢弃掉最具辨识度的招牌元素。04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充满坎坷。即便是全球认知度Max的影坛老字号,也往往难敌吃力不讨好的宿命。《无暇赴死》的几次求变,并不聪明。然而,期望中的漂亮转型,007并非从未做到过。最后一步进阶,便是克雷格时代的扛鼎作——《天幕杀机》。早在2008《量子危机》上映后,克雷格时代的007就曾难产过一次。直到名导萨姆·门德斯接棒,才计划在2012年,于007诞生50周年之际,来次庄重的献礼。于是《天幕杀机》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低调亮相,随即惊艳了全世界。对于007系列来说,《天幕》是个完美的续集。故事很简单,97年香港回归前夕,M夫人麾下特工席尔瓦一意孤行黑入中国系统,惨遭M大义灭亲。于是韬光养晦多年,密谋刺杀始乱终弃的M夫人。但剧作编排上,无论壳子还是里子,在对过去有所承继的同时,还能开启崭新篇章。先说里子。《天幕》之前的007,大多以欧美价值观播种机的身份存在着。每一部都有一个假想敌,且往往是意识形态对立阵营。007自始至终,都是个特别爱聊政治的商业IP。《天幕杀机》并没有回避这一点,但比起过去,它关心的却是大英自家的内部矛盾。一言以蔽之:后冷战时代的英国,还能支棱起来吗?反派席尔瓦所代表的正是日不落余晖下的遗老遗少,面对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窘境,实在咽不下那口气。而M女士所代表的,正是垂垂老矣的英国,摆正了国际地位后,只得乖乖选择妥协。席尔瓦的作恶目的很纯粹,就是想要抱着M玉石俱焚,让如今的大英,殉了昔日的道。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首衰败帝国的挽歌。同样是聊政治,但比曾经的“自大”多了些“自省”。而在真正正视了英国的衰落后,片中那颓唐迷茫的气质,恰恰切中了英美观众的G点,票房口碑双丰收,是史上公认最成功的007作品。而在壳子上,《天幕》也做到了旧瓶装新酒。M的秘书钱班霓,曾是贯穿了整个系列的性符号。每一代邦德都曾与她调情,以显示独有的男性魅力,且从未给过交代,堪称系列最惨邦女郎。这是对办公室恋情的极大意淫,放在今天妥妥是不合适的。而《天幕杀机》中的新版钱班霓,依然在与邦德调情,但却加入了更多独立意识。比如枪法了得,偶尔出个外勤;也会反客为主,搅得邦德心痒难耐。但总体上,她与邦德的关系,被定位成了男闺蜜,颇有些红颜知己的意思。这样的处理,即便是继续保留调情桥段,也能让时下观众看着舒服。而最令笔者难忘的,还有片中对中国的定位。赛博质感爆棚的魔都,彻底洗刷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俨然是十分客观的呈现了大国崛起。这一切,都是基于《天幕》里的英国,将中国视为了一个可敬的对手。如果你不清楚,对于007系列来说,怎样才叫真正的自反,看看《天幕》就足够了。然而《天幕》的优点,同样是《幽灵党》和《无暇赴死》的问题所在。它们回到了娱乐至死的套路上,甚至让邦德成为了速激色彩浓郁的“家人侠”。邦女郎的编排上,极力迎合市场;政治元素也不敢提,非让恐怖主义当了万金油。然而这些新方向,换成任何特工都能成立,却偏偏不像詹姆斯·邦德。不得不说,如果继续照着这样的道路拍下去,未来的007也将失去它的原初魅力,沦为毫无记忆点的好莱坞流水线大片。《无暇赴死》的六年难产,或许也是未来困境的开端而已。因为这个很难做好新老平衡的超级IP,没人敢接。总而言之,或许《无暇赴死》对克雷格来说,是个好的结局;但对于整个系列,又像个暧昧的收尾。这不仅是单纯的一部电影,它所体现的,是一个甲子的功过。导演凯瑞·福永与克雷格未来会好吗?难。当全世界都在颠覆男权思维时,美苏冷战的硝烟也渐渐消散,此时的007,或许真该被留在博物馆。它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却无法融入下一个时代。但无论如何,59年来,007对于世界电影工业的推动与引领,也值得我们缅怀。一切的一切,就像《天幕》中,M女士吟唱的诗篇一样,充满着英雄迟暮的背影:如今我们已力衰,全无往昔风采,历历往事如烟,岁月如霜,命运多骞,长使英雄气短,然豪情不减,我将不懈努力,求索战斗到永远首发于“第十放映室”作者本人转发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