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lemaniacsloveitsomuch!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6:04:05人气:0
穿越苍穹

视频穿越苍穹状态:正片年代:2007

主演吉姆·斯特吉斯乔·安德森埃文·蕾切尔·伍德梅天悦更新时间:2024-01-01 14:00:17

这是一部由33首披头士经典歌曲串起来的音乐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受反战抗议、精神诉求和摇滚乐影响很深的爱情故事。裘德(吉姆·斯特加斯Jim Sturgess 饰)是来自利物浦的一名船厂工人,他孤身一人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寻找父亲,结识了马上就要退学的马克思(乔·安德森Joe Anderson 饰)以及他美丽的妹妹露西(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

Beatles的歌翻唱者不计其数,从完全忠实原曲的到荒腔走板改编的,无论是摇滚爵士还是古典流行,我大抵上都听过一些,平心而论,能翻出新意翻出水平的作品不多。喜欢的比如BobbyMcFerrin翻唱的Blackbird,恣意得要死;不喜欢的比如BonJovi翻唱的WithALittleHelpFromMyFriends,我恨不得把他给打死。而本片演员的唱功都是不错的,虽然不能说个个都唱得很好或者每首都翻得很棒,但整体上的效果令人满意。特别是Bono同学翻唱的两首,嗓音模仿Lennon仿真度还挺高,不愧是乐坛老手呀。以上说的是一个方面,也就是在翻唱上成功了。另外一个方面,Beatles的很多歌本身就制作过MV,而且MV的风格也基本上都是天马行空迷离诡异的。如果把本片的很多场景当成MV来欣赏的话,可以说,这一点导演也没有输给原版MV。好几个唱段的影像我都还记忆犹新,比如StrawberryFieldsForever那一段,赞呀!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张专辑的MV合辑,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合辑。不过它毕竟还是一部电影,而且和大多数音乐电影都是先有故事再创作音乐不同,本片就是在通过音乐创造故事。所以不少歌曲在片中的出现和剧情是非常合拍的,甚至台词都和歌词融为一体了。而且很显然的是,导演和编剧对Beatles很多歌曲背后的故事都相当了解,不然也没法把歌曲穿插得如此恰到好处。而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对歌曲背景有些了解的话,就更能够体会本片的妙处了。对于我这样的Beatlemaniac,再加上对那个年代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所以本片值得玩味的细节是非常多的。这里抛砖引玉说上两个:一是Revolution。这是Beatles的第一首和政治相关的作品,当时Lennon目睹了发生在伦敦GrosvenorSquare的警民暴力冲突。这首歌是Lennon对那些把他归入自己阵营的列宁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和毛泽东主义者的回应。他虽然与他们一样渴望社会的变革,但他相信真正有意义的变革应该来自内部,而不是暴力。这从歌词即可看出,倒是歌名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歌词中提及了ChairmanMao,Lennon不认同那些举着毛画像到处游走的“革命”学生(也许不仅指欧洲学生,还包括红卫兵)的行为。其实他并不太想把关于毛的部分加进歌词中,只是有点赶时间创作的结果。而在片中,Jude的观点和Lennon是一致的,然后就有了Jude去Lucy的办公地点唱起这首歌,与歌曲创作的初衷完全吻合。二是AcrosstheUniverse。Lennon和爱人Cynthia吵架后无法入睡而产生创作灵感,于是有了开头几句歌词。片中也是在Lucy离家出走之后Jude唱起来的,而在地铁里出现的几个印度僧侣,Jaigurudeva这句歌词正是出自Lennon在印度学习冥想时的一句禅语(姑且这么认为)。接下来,我想离题说点别的。这个片子是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他是拿娄烨的《颐》对比着推荐的。那我也就说一下。把本片单纯当作对Beatles致敬的电影来看也行,在此之上,导演亦有所指。片中涉及了当时美国的四个政治事件:底特律骚乱、小马丁遇刺、越战和反越战、学生占领哥大校园。别的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是音乐电影,但最起码有一点,片中那些再现历史的场景导演都拍得很有范儿,对于1960年代的元素的运用非常到位。想想《颐》里豕突狼奔的那几分钟,导演对场面的调度完全是失控的,全片的叙事也是稀烂,娄导野心太大可是您能力不行呀。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在贝托鲁奇的《梦想家》里,还是在本片中,激进的学生堆里都设置了一个反激进的角色,而且是主角,更巧合的都是异国人。导演在多处设置了这另外一种声音,直到最后,当Lucy发现了她那标榜和平的革命同志在亲手制作炸弹的时候,激进或者革命,只剩下一张画皮。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另外一种声音也确实是对的。无论是巴黎,还是纽约,当年那些激进学生们如今早已成了两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回首自己的年少轻狂时,早就已经开始了反思。而在我们的国家不是这样,很多人提起那啥啥事件,无不是热血澎湃拍案而起,恨不得再来几次再死一些人这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前进。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被“激进主义”这个魔鬼已经折腾了一个世纪,很多人还不自觉,还想继续折腾。如今,对于五四的反思已经有学者在进行了,可是对于啥啥的反思,还没有影子。其实啥啥事件的时候我们也有那么一位反激进的角色的,他叫侯德健,他在当时拯救了不少学生的生命。可是,当时的激进学生淹没了他的声音,现在他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在《颐》里,就没有这样的声音。有人说导演能把啥啥事件搬上银幕,勇气可嘉。可是在《颐》里,没有反思,只有仇恨。没有理性,只有泄愤。要再多的勇气有何用?勇气与否,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导演这个职业的高下。这就让我想起了近两年来涌现的不少反映官方讳莫如深的政治事件的电影。从电影的角度,拍得好的屈指可数。可是这些片子在豆瓣无一不是好评如潮,仔细一看评论呢?无一不是借题发挥离题万里。我们是在看电影,不是吗?如果用政治来衡量电影的好坏,《意志的胜利》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可它是公认的好电影,就因为艺术本身的魅力。我不是想把电影和政治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两者也本来没有界线。啥啥事件有啥?一个导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止的事件。别说我冷血,这就是事实。我的血也从没有冷,我期待着那些得不到归属的灵魂,终有一天能够在天堂里获得一席之地。“Ijustdontwantmybeautifuldaughtertogethurt.”Lucy的妈妈如是说。真的没有什么比妈妈的儿子身上流着的血更宝贵的了。【附录】让近来的我特有感触的一段台词:Max:WhyisnttheissueherewhoIam?Uncle:Because,Maxwell,whatyoudodefineswhoyouare.Max:No,UncleTeddy,whoyouaredefineswhatyoudo.Right,Jude?Jude:Surelyitsnotwhatyoudo...butitsthewaythatyoudoit.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