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个一劳永逸的谎言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7:22:49人气:0
高三

视频高三状态:正片年代:2005

主演更新时间:2023-12-27 17:31:28

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

看了周浩的纪录片《高三》,也是高考三年以来自己第一次真正有勇气去像那台摄像机一样客观而真实的面对那段时光,面对那时的自己。我们都很善于遗忘,但幸好还有人记得。在那三年里,我们耳边听到的都是来自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什么“辛苦奋斗三年,幸福生活三十年”、“坚持下来,以后就轻松了”、“不努力考出去,你将一辈子打在这小县城里”。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教育恐怖主义,更是一种毛氏的乌托邦式的谎言,仿佛我们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都会在高考这一瞬间之后结束,于是在那之后,我们开始用我们的大学时光来休息,来补偿自己那些曾经奉献给考试的青春。有的人一休就是十年,于是在毕业前恍然大悟。然而有些人,一休就是一辈子。我并不想要批判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勤奋,我只是想问问他们为何如此勤奋。是为了那自己从未去了解的未知的理想?还是为了步入名牌大学的虚荣?还是为了他们即将面对的生命的时时刻刻,那些即使没有高考,也依然时刻甘愿去做的一些事情。说来也怪,我学习勤奋,成绩也不差,但回想高中以及之前学的东西,我记得的却寥寥无几,之后也不会再想着去翻翻看,自己仿佛恨不得把那些曾学到的知识连同那一段记忆全部忘记。能清晰记得的却是当年自己干的那些傻事。虽说是傻事,但也无非是谈谈恋爱,看看闲书,和朋友混日子,翻墙逃课此类,但这一切都与学习无关。当有一天一个同学在自习上看《忏悔录》被老师大骂,“忏悔啊,晚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身边所禁忌的东西并不是与学习无关,而是与高考无关。后来看过王小波的一篇杂文胡思乱想之后,我对这怪事也有了新的理解。当他提及其长篇小说《黄金时代》时说,“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也只有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同样,也正因为我受“教育”的十年间,除了考试,一切都是一种“非”的状态,也难怪我对这些“非”的状态记忆犹新了。至于“上初中是为了中考,上高中是为了高考”这样的“口号”,我不禁要问,高考是问了什么呢?你如果说是为了上大学,那么你敢不敢继续回答我的为什么呢?敢不敢认认真真的面对自己这已经开始,却从未停止结束的人生呢?!记得我高中曾写过“为死而生,为生而死”这样的诗句,回头看看还真羡慕自己当年的才华。当我通过阅读积累了更多的文革经验之后,我深深的感到,其实文革从来都没有结束。如果说曾经的文革是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极刑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文革”就是一次幸福的安乐死,幸福什么呢?人们为自己不再被处以极刑而幸福,而人们并不知道,那令人恐惧的瞬间已经占据了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我惊奇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了那么一个瞬间,为了那么一个场面,为了那么一个口号,为了那么一个梦想。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三反五反”,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大跃进”,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文革”,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人民把自己生命的时时刻刻耗尽,耗尽在母亲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里。当这些瞬间成为母亲生命的时时刻刻的时候,人民终于说话了。人民扭捏的看着母亲,说“其实人民不需要自由”。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