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眼中的金融危机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7:52:52人气:0
监守自盗

视频监守自盗状态:正片年代:2010

主演马特·达蒙GylfiZoegaAndriSnærMagnasonSigridurBenediktsdottir更新时间:2023-12-28 12:27:24

整部影片几乎就是一篇经济学论文,加上导语一共分成了六个部分。 导语说的是冰岛政府破产的经过和深层次原因。导演把矛头指向了美国投资者、借贷市场和金融衍生品。 导语之后的第一部分叫“怎么搞成这样”,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为我们梳理历史上的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华尔街大鳄们对美国白宫和国会的“入侵”。让我们明白,经济危机产生的基础是经济、法律和政治“三位…

正如影片所说,影片确实请到了很多重量级的人物进行大量采访。但是,影片的剪辑将大半人所说的进行了重新组织,又删去了很多采访内容。影片就像邀请几个人谈论国际形势一样,美帝野心勃勃留了下来,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人,采访内容被一删再删,留下些被主持人问话问得答不上来的情形。许多人不接受采访是明智的,这样的采访接受了只会让自己羞辱,而且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若是本片将采访的全部内容都公开来,应该是能让人受益很多的,但是NONONO文艺们怎么能拍这样的片子,文艺应该有立场,文艺应该揭露华尔街的贪婪,应该揭露华尔街控制美国政府,应该揭露那些经济自由化的学者谈点看法首先还是从房地产市场谈起,对于美国房市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成立房利美(FannieMae)作为其新政的一部分,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抵押贷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美国政府通过房利美,以及后来成立的房地美间接的影响着房地产市场。威廉斯(W.E.Williams)教授曾写道:从1977年的“社区重建法案”开始,国会就开始威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他们向高风险的住房买家和企业发放更多贷款,这些贷款就称为次级贷款。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得到的甜头是,“政府资助企业”FannieMae和FreddieMac将会购买这些高风险的债券。任何脑子重量超过一盎司的人都能明白,这是酿造灾难的配方,可国会却齐声否认。在房利美成立70年后,房利美和房地美成为了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持有全美近3100万个家庭的住房贷款,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半。在大萧条之后的70年,美国房地产市场除了小范围房地产价格有出现过回落,总体上房市一路高唱凯歌,没有下跌过,但反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都有出现过过房地产市场周期现象,都有出现过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下跌的情况;亚洲国家,日本在90年代就有出现过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香港更是几起几伏,调整幅度有时甚至高达30%以上,中国大陆开放三十年,也出现过地产价格大幅下挫的情况,深圳楼市跌幅超过60%,多数为九十年代初内地房产繁荣时所建,深圳地产公司司40%以下的利润不做,朱镕基抓经济后,地产泡沫就此破裂。房地产市场起起伏伏,升升降降是正常的,因为市场总是不断的寻找“均衡”,有时供不应求,有时供大于求,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需求,有些年房屋供给过多,房价下跌,有些年住房需求增加,房价上升,但是像美国政府这样,通过这些抵押贷款公司介入房市,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高风险的贷款,这样那些原本属于高风险的住房买家可以买房了,房贷市场也变得十分宽松。这样等于是政府通过两房间接的向房地产市场不断注入大量的资金,促成房地产市场的超级大牛市。这样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是不可持续而且是脆弱的,假如没有利率政策的收紧,布什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它还会因为其他原因而破裂。美国房市到了21世纪,由于长期的政府干预行为,实际上已经是积重难返。其次再说金融衍生品市场。此次出现问题的大多出现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MBS),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利美房地美所发放的,这些证券在次贷危机前,大多得到了像标准普尔等大型评级机构的AAA评级。被认为是“安全”住房抵押证券连同其他抵押证券一起被放入一个证券组合中,形成抵押担保债券(CMO)然后这个证券组合又和其他抵押贷款(如助学贷款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组合债务抵押债券CDO。CDO和CDO组合起来,又可以组合成CDO2。像AIG这样的保险公司,卷入金融危机,其主要的原因是卷入保债务凭证(CDO)AIG从其提供的向超高级风险产品作担保中获得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利润——承保的每一美元每年的收益仅0.02美分。但如果0.02美分乘以数十亿倍,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如果不需要准备金来覆盖风险的话。这些证券组合十分复杂,而计算他们的价值和风险更为困难,最初创立CDO的摩根大通团队整合模型时,既需要繁荣时期的数据也需要衰退时期的数据,但是他们却寻找不到房地产市场衰退的数据,这些数据十分重要,想要估算CDO中证券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风险,就必须依靠这些数据。如果这些证券是没有相关性的,则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如果这些证券高度相关,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这使摩根大通团队最终止步于更大规模的交易。而另一些金融机构却认为看到了商机,积极的参与到这个交易中来,其实他们同样没有找到足够的数据,没有能够预测到潜在的风险。市场上交易者的行为并不一定对,但是市场这种机制,能够惩罚做错的这些人。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市场是一个不要求认错但会惩罚错失的地方。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犯错时,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对CDO等金融衍生品的估价是错误的,有毒资产的持有者必须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代价。美国政府对有毒资产的救助,越毒的资产越能得到政府的资助,等于是做的越错的人越能得到补偿。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错误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扭曲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扭曲,被打包的债券等不会变成有毒资产。剔除了这些债券,或许金融衍生品定价也会有偏差,但是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我认为金融市场之后所出现的恐慌来自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在08年初的时候,政府救助了贝尔斯登集团,所依据是太大而不能倒闭的原则,可是太大而不能倒闭原则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什么样的金融企业是太大而不能倒闭的,什么样规模的是可以倒闭的,在拯救了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后,保尔森却宣布不拯救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更要命的是,美国政府并未解释为什么拯救了贝尔斯登而不拯救雷曼兄弟,这种规则上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市场的恐慌,人们并不清楚下一个会倒闭的是谁,政府会救谁或是放弃谁。或许不公布拯救方案,会让保尔森有更大的空间操作,但是这个举动给以金融市场人人自危,竭力自保。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件事的重要性,就是在前面提及的雷曼兄弟倒闭后,一直不大关注美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媒体开始大幅报导金融危机,似乎金融危机一夜之间突然爆发的。政府干预市场一定会出问题,只是这些问题会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或者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或许是长期的资源浪费,或许是金融海啸。片中认为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但只要翻一翻过去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有许多人归将其归因为“监管不力”但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才是监管得力?胡佛总统曾经被认为是让经济过于放任自由而导致三十年代金融危机但罗斯巴德指出胡佛非但不是自由主义者而是同其继任罗斯福一样热衷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胡佛极其讨厌卖空积极打击美国股市做空。后来经济危机爆发,胡佛下台,罗斯福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均为主张政府管理,但罗斯福新政成功了么?没有,大萧条至少持续到了二战时期。罗斯福的新政对美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在金融业的影响就是拆分,罗斯福将银行的投资部门分出来,禁止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即为鼎鼎大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当时JP摩根和摩根史丹利本就是这样被分开的。这项法案影响深远,投资银行确实也长时期“老老实实”做业务。有空再讲故事了。PS回答房市泡沫式政府促成的金融衍生品是扩大作用。有些人认为金融衍生品完全没有用,例如片中提到的资产证券化。假设银行贷款100万出去,然后把这个贷款拆分成100万份出售,每份一元,购买的人获得贷款所带来的收益,而银行获得流动性,如果都没有人想要银行贷款收益,怎么会有人去买?这是资产证券化的益处,有人喜好流动性,有人喜好固定收益。另一面是,购买的人要承担贷款的风险,银行如果卖出去自然是受益,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卖出去,还有贷款的收益会证券化出售高些。金融衍生品现在似乎成为众矢之的,欲处之而后快,但着手金融衍生品监管还不如着手准备金制度与太大而不能倒闭准则的改革,这样才能除去银行风险收益的不对称。 不是说政府救市不利而是救市规则模糊这么重要的规则没有明确规模而是由几个重要头头进行决定让市场面临政策上的巨大不确定性  高管的薪金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工资更重要的是奖金奖金相当于绩效如果今年干的好就能得到多少但是不能立即拿到手上离职的时候能够拿到当然董事会设置的这样制度确有不合理的地方(不止金融业其他各行的高管奖金也是如此)因为不论公司最后如何高管在离职的时候几乎都能拿到丰厚的奖金。当然现在看这些高管倒闭离职后还能拿那么多钱非常不合理,但那些钱可以说是之前其在任期间未支付的薪水,只是人走了以后,把钱放进了兜里。我没有赞美这种制度,我也认为这种制度不合理,不单是金融行业,其他行业高管的薪资制度也是类似,我也认为这种薪资制度需要大幅改进。但同时我认为,如果不是政府出资援助或是参股的企业,政府不应去制定该企业的薪资高低,薪资的制定权应是属于股东,股东才是企业的所有者。投资银行不是金融危机的赢家恰恰相反最大的输家就是投资银行美国5大投资银行1高盛(目前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唯一仍盈利的公司)2摩根士丹利(股价下跌)3美林公司(已被美国银行收购)4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5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片中所指的双方交易的就是高盛其中SEC诉讼是因为高盛在出售那些卖的抵押证券同时,没有披露另一家客户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Paulson)正押注于这些证券将崩盘。看出其中的问题了么,两笔对立的交易,事后诸葛亮当然可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但是事前华尔街几乎一致看好这些产品,而且华尔街的各种对冲买卖一直是持续存在的,投资银行的接连破产贱卖也是事前没有预料到风险。高盛比其他投行所作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买的保险更多,也就是片中AIG所卖的CDS,0.02美分保一美元,不需持有CDO,也可以购买CDS防范风险,高盛的首席风险官并不像许多公司形同虚设,而是有一定实权的。大部分人看到繁荣,少部分人看到风险,还有人既看到风险还对此进行保险。对于高盛的道德拷问可以不断进行下去,但是却很难告倒,大陆几乎所有的基金,都是做多才能盈利,证券公司在向你推销基金产品,这些基金产品要股市涨了才能盈利,而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是可以在股指期货上做空的。这样一家证券公司卖基金给你,而它的公司自营业务又在进行做空,你就能告它欺诈了么? 金融高管确实有错市场判断错误公司风险过高高管的薪资也不合理甚至道德有问题(好莱坞这帮吊乱的人绝对不比这些高管性行为吸毒好到哪去)但是对金融高管监管不利高管太贪婪确实不是主要原因监管从来不利因为两个人交易第三人监管他怎么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双方各种情况如果他能清楚完全能够监管者安排交易计划体制就不会失败。高管贪婪高管像来贪婪从有高管开始就是如此而且不仅是高管其他许许多多人也都贪婪。我有提到盎司么?GS阴谋论郎咸平也在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补充剔除一些无聊抽风型留言然后回答补充一下很多人主要是针对高管离职后拿那么多钱意见很大不仅是金融业很多行业都有金色降落伞条款我是认为这些条款是有问题的我前面也说过一次了,这里再强调一次。有人认为只要是金融高管就能掌握信息驾驭一切,不是的,人是做不到能够掌握一切信息的作出完美推测的,高管也是人,高管对未来的判断也是会出错的,风险可以进行预测,但是预测结果准不准就要靠市场验证了,黑天鹅总是存在的。可能有些人认为美国救市是将钱白送给这些金融类公司,纳税人的钱全都白送出去,但如果有查一下美国如何救市可以发现美国政府所作大部分是进行担保确保市场流动性促成收购购买优先股等措施美国7000亿救市并不是7000亿全都打水漂实际上这7000亿绝大多数已经收回实际成本只有250亿美元(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救市方式==)有人指出导演是原先的职业是政客那把题目改成政客眼中的金融也可以PS我是对政客是普遍反感的我确实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金融体系修改方案现代金融系统非常复杂或许真要从最基本货币改革资本金制度入手但我总可以提出我不同意影片观点吧如果你们有谁真的有一套新的金融体系改革方案欢迎豆油传统意义上的投行已经不复存在,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现在是处于美联储监管之下。财政部也加强了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采取增强透明度等措施。这样金融危机就能避免了么?==影评有回复提醒确实挺让人烦基本都是在提醒我又被骂了所以我不愿去看谢谢chen帮忙解释了一些问题本文版权归作者港长㍿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