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国产恐怖系列回归了!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13:03:50人气:0
不思异:录像

视频不思异:录像状态:第11集完结年代:2019

主演邢昀孙一明孙嘉俊李槿更新时间:2024-01-03 20:51:52

镜头之下,众生平等。每一颗镜头,都是一只眼睛,冷眼旁观生活的真相与谎言。《不思异:录像》共有十二集独立故事,每一集都由一人讲述了一段离奇叵测的过去,而客观的视频记录与主观的回忆交织,恐怖竟在真相背后……

7.1,7.4,7.8。2017年的《辞典》,2019年3月的《电台》,再到如今这部——《不思异:录像》国产恐怖惊悚短剧系列《不思异》的豆瓣评分,一直在涨,足见,主创团队始终在有限的预算中追求着完美品质。最初的《辞典》,共26集,每集3分钟,掐头去尾,颇有点国际电影比赛「15秒恐怖片挑战」的味道,一个片段,即营造出一种惊悚。其后的《电台》,共12集,每集8分钟,集数减少,单集时长增加,诸如E06《不等价交换》中的「身体与灵魂互换」,E10《寻隐者不遇》中的千年时光变迁,离奇、神秘,饶富意蕴,又有《世界奇妙物语》的意思。到了现在这部《录像》,可以说,《不思异》终于成为了「不思异」本身,一个独立、有趣、回味无穷的中国奇幻悬疑影视IP。这部《不思异:录像》的体量同样是12集单集8分钟,剧名即提示出这一次的叙事方式:当事人在录像中讲述一件亲历过的恐怖事件,观众得以从他们讲述时的眼神、语气、表情,甚至身体上的阴影,联系剧中播出的事件现场,从而拼贴细节,体味刺进现实深处并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录像》讲述了《耳蜗》《肢体》《指甲》《影子》《表里》《眼瞳》《舌头》《骨肉》《心房》《大脑》《头发》《手腕》共12个故事,这12个故事,几乎都以身体的部分为题,所以,录像录的其实就是人的肉体,然而「肉体录像」指向的是什么?当然是「摄魂」。故而,这部剧虽为人类肉体录像,但摄影机钻入的,是人的灵魂和情感,观众也必以灵魂和情感为探索依据,才能窥见事件真相。所以才会有观众评价,「《录像》是不思异系列最深刻的一部」。1晃动这部剧,几乎都以伪纪录片格式拍摄,这是「录像」在「当事人讲述」之外,最直观的另一层含义。这种格式最典型的影像特征,就是「晃动」:画面追寻着特定的故事逻辑,在这条逻辑线上不停晃动,从而令观众的视线始终抵着故事的「鼻尖」,制造出窒息缺氧的亲临感。因为这种优势,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的恐怖片都热爱伪纪录片格式,美国的《科洛弗档案》《鬼影实录》、韩国的《昆池岩》、中国的《中邪》,而一部爆火的日本丧尸片,则直接以片名点出这种恐怖片格式的节奏魅力——摄影机不要停!(直到摄影师在恐怖事件中阵亡。)《鬼影实录》剧照《录像》第一集《耳蜗》,就使用了伪DV格式:几个讲粤语的年轻男女,在摇晃的影像中,进入一位盲人女子的公寓,以「送温暖」为名,他们开始了对这位盲女的戏弄。戏弄不断升级,从最初的语言调戏,到具有人格侮辱性质的身体戏弄,最后是彻底的针对弱势群体的霸凌,终于,盲女开始反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故事,但手持摄影本身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空间。摄影使盲女的整个客厅处于一种不断摇晃的状态,这种空间摇晃,其实是盲女内心恐惧的外化,盲女反杀之时,空间摇晃得更厉害,厉害到甚至成为一团糊影,这既是因为摄影机本来就更晃了,更表示,此时摇晃空间映射的,已不再是盲女的恐惧,而是被反杀者的恐惧。盲女反杀前后,镜头的摇晃程度不同这个空间始终充满恐惧,但恐惧的前后主体和程度都不相同。这一集的标题为什么叫《耳蜗》而非《耳朵》?耳蜗是一螺旋形骨管,它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这一定义,证明剧集主创想捕捉的,是盲人听力中更细致的东西,即对恐惧的精准「定位」。盲女始终在感受并传导恐惧这种声波,而对于视觉正常者而言,这种声波就是一种晃动。这集结尾,录影棚中的盲女突然以明亮眼神有力地直视观众,这为《耳蜗》提供了另一种完全颠覆的可能。盲女的眼神转变当然,《耳蜗》只是「录像晃动」的开始,在其后《影子》《表里》《骨肉》等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更多阴暗、迷离、急促的晃动,这些惊悚的晃动,令人无法回避恐惧在内心的根植。往往,摄影风格只被看作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但在这里,摄影风格也已经成为《录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楞严经》中说,「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在《耳蜗》中,摄影就是所谓的「见」。《耳蜗》剧照2元素近年,中国影视审查一再收紧,似乎「戴着镣铐跳舞」都愈发成为一种奢望,但真正优秀的创作者,始终能在这其中通过隐晦而大胆的方式,传达自己真正意欲传达之事物,他们或对直观镜头进行规避,或对画面进行瞬间性、模糊性处理,甚至以充分的留白勾勒故事的情感本质。《录像》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如果观众足够仔细,就将在剧中发现大量颇具尺度并令人深觉惊心的元素。《指甲》剧照比如,E02《肢体》、E03《指甲》这两个故事中,就隐藏着刻入骨髓的同性情愫。《指甲》中的主角之一悦儿,其实就是过于炽热的同性之情在毁灭性燃烧中的牺牲品,而对于《不思异》系列常规演员刘巴特尔主演的《肢体》,这里不做任何剧透,只给大家讲另一个故事,由台湾作家赖志颖撰写的小说《红蜻蜓》:一名在读医学男生,曾与自己热衷人权和自由的表哥相恋,后来表哥失踪,多年后,表哥的遗体出现在医学院中,这名医学生亲手解剖了爱人的遗体。《肢体》所蕴含的气氛之阴森和情感之浓稠,恰如《红蜻蜓》中这次充满时代隐喻的情欲解剖。《肢体》剧照除此,《录像》中还有不少血腥、虐杀元素,比如顺着年轻的胸腹肌肉流淌的中年人的鲜血(《舌头》)、深夜郊外小作坊中的人肉屠夫(《头发》)等,但这些元素都被进行了淡化处理,《录像》并未直接正面呈现它们,而是通过一条门缝、一种充满灰白颗粒的渣质像素、一个侧写、一个截断画面等,这样既避免了过痛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留出更多想象空间。门缝中:鲜血从年轻男人胸腹肌肉流下渣像素中的人肉屠夫其实,有时在一集中就可以发现很多元素,如E04《影子》:一群年轻人自驾到一座荒山,很快,他们就迷路了,夜幕沉沉落下,几人在山中摸索夜行,此时观众看见的,是类似《昆池岩》的户外探险风格;然后,他们发现自己被一圈奇怪的石头围在其中,拾起其中一块,背面沾满鲜血,此时,故事又仿佛进入欧美巫术类恐怖片的祭奠情境里;他们惊慌逃窜,一段路后,岂料又回到了刚才的石阵中,这又是东方人常说的「鬼打墙」!所以,《影子》只用了8分钟,就将欧美中韩的经典恐怖元素囊括其中,不可谓不精炼。3冰山8分钟可以填充多少信息?当然只能填充有限的信息,但能释放的信息,却决不限于8分钟。心理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和文学巨匠海明威,都曾主张过一种理论,即「冰山理论」,无论萨提亚理论中的「自我」,还是海明威理论中的「文学创作」,露出在人们视野中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则被隐藏于更深层次。《不思异:录像》的故事,几乎都很符合这一理论,即观众肉眼所见实属有限,若能不断回看,持续细品,故事的恐怖之处,才会在意识的流动中露出真容。《肢体》剧照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创造冰山一般可以利用两种盲区。第一种,视觉盲区,如E06《眼瞳》。这是一个关于偷窥的故事:一个男人,长期在地铁上通过手机摄像头偷窥漂亮女人。当观众知道这个故事内容的时候,视觉盲区就已经形成了:观众将跟随男人的偷窥视角(轻微而清晰的晃动),将目光锁定在被偷窥者身上,她的衣服、头发、口红、表情、鞋子,都成为这个故事的线索,此时,被偷窥者之外的环境空间和环境人物,就会被观众的视线虚化甚至屏蔽,从而成为盲区,岂料,故事的真正骇人之处,就藏在盲区中。这种盲区一旦被识破,能释放多令人胆寒的恐怖力量,看两组图就可以明白。第一组图是片子的正常截图。第二组,是圈出了「盲区重点」的标记图。看出端倪了吗?每一张图中,都出现了一个秃头男人,这个男人始终跟踪着被偷窥者,最后,被偷窥的女人失踪了,而这个男人依旧出现在地铁上,并且,穿着失踪者的红色女鞋!最恐怖的,还不只于此,最恐怖在于,这个秃头男人在地铁中的位置——他始终处在女人附近,但时而贴得很近时而又貌似远离,表情则始终一副未注意任何人的模样,这证明他完全懂得如何通过适当的距离令人放松警惕,从而让被害者也形成自己的盲区。摄影镜头则回应着男人的这种距离感,时近时远,提供信息的同时又将信息推远!而且,男主有一句台词,「我的初衷还是挺纯洁的吧」,对比这集中的两个变态,就能细品出这句对白的意味。第二种,则是意识盲区,最典型的,即E09《心房》。「我属鱼,鱼只有一个心房,一次只能爱一个人」,如此深情的开场白之后,女孩的恋爱录像开始了。女孩的独白中,的确只有一个男生,但奇特的是,录像中却变换着不同的男生。语言的唯一和视觉的多变之间产生了沟壑,这道模糊的沟壑,就是《心房》为观众准备的意识盲区——这里有答案,但意识却捕捉不到。直到录像的最后一个画面,一直背对镜头的女孩转过了身——这个转身,吹散了之前的盲区,却又立即制造出新的盲区。注意帽子上的血迹视觉和意识盲区中隐藏的,就是冰山的水下部分,那才是冰山的基础。当一部剧通过剧本的留白和摄影的有意隐藏而拥有了一座又一座冰山,自然会让观众在持续的探索欲中,将「细思极恐」这个词注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令身体生寒。4温度所有的恐怖,都根源于人性。分析影视作品时,「人性」已是一个完全被说烂的词,但没办法,人性的确就是绝大多数创作的基础。《录像》深刻,就在于它对人性的触碰。《耳蜗》中的霸凌,《肢体》中的畸恋,《眼瞳》中的偷窥,《舌头》中的婚外情,《头发》中的逐利,《手腕》中的隐私……尽此种种,关于社会,也关于人本身。《表里》剧照但《录像》探讨的,不只人性的呈现,还有人性的温度。这种温度,在12个故事中,大多冰冷,然而其中有一个故事,却如冬季渐弱的炉火一般,仿佛即将冷掉,却又始终令人觉出一丝不散的温暖。这个故事,就是E10《大脑》。《大脑》的故事,建立在死亡之上:主角的母亲离世了,父亲的大脑开始走向恍惚境地。在主角眼中,父亲是那么深爱并留恋母亲,以致他会经常打扫母亲的房间,折叠母亲的衣服,想象冰箱中放着母亲刚买回的新鲜肉蔬。然而,父亲深爱的,真的只是母亲吗?《不思异》从2017年的首部开始,便关注着时间的魅力,《电台》中的《寻隐者不遇》曾将时间的奇幻可能性推向这个系列的顶峰,此次的《录像之大脑》,则为时间打破意识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令时间肆意流淌在故事中「父亲的大脑」和「现实生活」之间,从而传达出一份使人倍觉动容的亲情。时间在大脑中产生了催人热泪的错位,这种错位,使《大脑》拥有了一个奇妙而温暖的剧本,但本质上,对于主角而言,这种错位仍是一个冷酷的牢笼,因为唯有时间归位,人生的恐惧才会消失。5尾章最后想提一下《不思异:录像》进入故事的角度。从影像来看,每一集都由独白的棚内录像和事件的现场录像穿插构成。这两种录像互为补充,有时甚至在两种录像的差异中制造出终极悬疑,如《心房》一集。从人物来看,《录像》的选择显然具有涵盖各年龄、各群体的野心:《耳蜗》的弱势人群、《表里》的表演行业、《舌头》的小孩视角、《骨肉》的中年妇女视角、《肢体》《手腕》的学生群体……主演方面,则不仅有刘巴特尔、孙嘉俊等常规演员,更加入不少新鲜血液,孙一明的动情走心、张帆的青春帅气、李博洋的神经质之美、李菁的精于演技等,都为《不思异》的新系列增色不少。张帆主演E12《手腕》将于12月20日播出除此,壮声人声乐团为《录像》演唱的哼唱片尾曲,也以冷静、冰寒的独特风格,成为12个故事最动人的注脚之一。当初在微博关注「不思异」,其微薄的关注、转发、评论量,一度令人觉得这一特别的国产恐怖系列会否走不下去,但幸好,品质始终是最好的武器,更丰富的创作团体和更精良的制作中,观众依然可以一眼看见《不思异》系列一以贯之的醒目初心,即精雕细琢并充满自由意志的故事创作。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小团队已经在开发新的篇章,作为一个惊悚迷,还是小小的期待一下。(最后,贴一张《不思异:录像》导演欧丁丁的客串剧照)本文版权归作者县豪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