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湖之墨仙——大爱之殇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13:47:53人气:0
仙女湖

视频仙女湖状态:第40集年代:2012

主演贡米陈龙恬妞莫少聪更新时间:2023-12-18 19:29:08

《仙女湖之墨仙》取材于我国当代神话小说《搜神记》,中记实的羽衣女下凡的故事,并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墨家巨擘传奇故事有机群集起来,陈诉了女副角仙女小7与男副角非乐历经波折的love故事。在江西新余有个仙女湖,有一个传说,在上古有一个时兴的少女,为了等她的情郎,流干了眼泪,化成为了仙女湖。事先,经常会有仙女下凡到仙女湖来洗澡。墨者非乐在避让朝廷的追杀中…

1、关于墨家墨家所崇尚的“兼相爱,交相利”,宣扬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似乎并无不妥。但是刘彻为什么一定要消灭墨家?为什么不能容忍墨家有丝毫复兴的迹象?哪怕非乐曾经救过他,哪怕他十分清楚非乐的为人。因为归根结底,墨家的理念隐含强烈的政治诉求,而“爱”作为墨家理念的核心,同时也就是支撑政治诉求的力量源泉。刘彻刚刚找到了最适合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这种经过改造的思想,强调秩序、尊卑、忠孝等,最大限度的迎合了教化民众、收揽人心,从而巩固帝国统治的需要。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十分清楚,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只信奉一种思想,那么就不会有人琢磨那么多“为什么”,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就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墨家,一旦有机会和能力,就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现存的秩序进行颠覆性的重构。所以他不能容忍墨家的存在。他不会忘记,战国时代的墨家就与儒家并称“当世之显学”,有众多的信奉者、追随者和殉道者。墨家的可怕不在于器械之精,守城之固,而在于它“蛊惑人心”的力量。不管非乐或其他墨家领导人是否愿意,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它就会试图夺取政权,从而推行自己的那一套治国理念。这才是它真正可怕的地方。这就是必须要消灭它的理由。有人会说,虽然古代中国一直是儒家思想主导,但儒、佛、道三家长期并存,或者古代中国表面崇儒,实际上“外儒内法”。既然其他思想可以存在,因此墨家也并非不可容忍。事实上,儒佛道之所以能够并存,是因为释家和道家放弃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诉求,而向儒家的地位表示臣服,佛、道不约而同的讲求避世,前者追求看破、顿悟,后者则追求得道成仙。这种有意无意的回避,既满足了帝国统治的底线,同时也是对“教化民众”的加固;而法家则弥补了儒家“教化有余、威权不足”的缺点,成为了儒家的好搭档。而墨家,由于其导向一种伊甸园般的人间乐土,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战国时代多元权力中心之间的冲突和制衡,为墨家提供了生存和繁荣的土壤,使墨家不仅在思想体系上不断发展完善,而且在政治实力上也变得举足轻重,成为各诸侯国拉拢的对象。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汉武帝时期,墨家的思想体系已经根深蒂固,与帝国所信奉的儒家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墨家思想的无限制传播,不但会导致民众对儒家体系的信仰危机,从而可能导致儒家体系的崩溃;更有可能被野心家所利用,成为既有政权的现实威胁,比如东汉的太平道、元末的明教、清末的拜上帝教,他们当初对伊甸园般人间乐土的向往和追求,与墨家并无二致,却最终与世俗政权走向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当小七用墨家理念把新余治理成人间乐土,而几乎对刘彻要脱口而出时,东方朔为何阻止了她?东方朔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他十分明白,墨家的治国理念始终是刘彻心中的禁忌。2、关于爱之大义如前所述,墨家从其诞生到兴旺,自然而然的与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墨家之爱,无论其如何大义、如何无私、如何包容,归根到底是一种政治诉求,或不自觉的会导向政治诉求。对墨家而言,“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也就是说,在达到目的之前,它始终是一种手段。当然,真正的墨者不会看到这一点。这就是剧中非乐的思想、品格的背景和渊源。剧情一开始,非乐便是墨家“大爱”思想的践行者,在最纯粹“大爱”的要求下,无论是“墨者之剑不杀无罪之人”,还是毫不迟疑的救助墨家大敌刘彻,都是任何一个合格的墨者都会去做的。如此看来,墨家的大爱思想,既高尚又幼稚,既是招揽人心的无上法宝,也是自我毁灭的定时炸弹。因为在面对自身存亡和理想社会存亡的抉择时,它会选择后者,这就注定了它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点太行四剑士从墨家的武学上看到了,“墨家剑法虽然精妙,但其剑魂却有荒谬之处……一种没有杀伤力的剑法,是不可怕的”。非乐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墨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爱不是世俗的、人性的爱。他苛求自己、压抑自己甚至虐待自己,从根本上是对墨家“大爱”的坚守。他不愿偏离自己的信仰,在与小七一年的相处中,向对爱知之甚少的妻子所传递的,也一直是这种“大爱”;小七投胎转世后,他与小七相见不能相知、相处不能相守、相思不能相恋;小七移情别恋时,他又选择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只要自己所爱的人快乐幸福。但是,这种超凡脱俗的“大爱”是对人性的无限拔高,也最终是对人性的悖逆。而爱,只能是人性深处荡起的涟漪,是人性深处的光辉,是对人性的自我发现和实现。非乐的爱,长期游离于人性之外,既彰显了他人格的可贵,也注定了他命运的可悲。长大后的初次见面,最动人肺腑的不是非乐和小七的忘情拥抱,不是一幕幕回忆画面的交相成替,也不是非乐内心煎熬无法遏制的眼泪,而是作为旁观者的三公主的含泪独白,“他太可怜了,你不会知道,他有多可怜、多痛苦”。三公主痴恋卫青十七年,她的爱是纯粹的爱、自我的爱、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此时她深切的体会到一种震彻心灵的酸痛,为了“大爱”,非乐正在付出多大的代价,承受多大的苦楚。在“大爱”面前,非乐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和内心,他以为自己的牺牲是对的、应该的、值得的。当仙女湖告诉他,“如果我是小七,宁愿再被打下凡间一次,也要得到原本属于我的爱”。他才渐渐开始醒悟,终于在第38集,他认识到自己其实何曾懂过爱,“墨家的老祖宗,把爱做为墨家的核心,只可惜我作为一个墨者,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到这里,他才算完成了对自我的反思和重新认知,才挣脱了“大爱”的枷锁,实现了对人性之爱的自我救赎。3、关于本剧的主题关于本剧的主题及观众最纠结的虐恋,先来看看发行人马千测的官方态度:“人间出生成长的陈初七和仙女小七,在主创团队策划编导过程中,一直界定为有联系的两个剧中人物,陈初七带着之前仙女小七的些许习惯,但是没有完整的仙女记忆,她只是朦胧中直觉里知道非乐和自己很亲,作为凡人的她有全新的爱恨喜怒,非乐是这一切的知察者,亲历者,他的爱之大义是不能因己而让心中的姑娘受伤害.这一点观众若是看透看懂看深刻了,也会对非乐这个人物及全剧关于人生的表达,产生升华式的理解。”在这里,剧组强调的仍然是非乐的“爱之大义”,诚然,“爱之大义”可歌可泣,同时也是可悲可叹的。故事一开始,小七是无忧无虑的仙,非乐是追求大爱的人,偶然的邂逅和结合,小七在“人”的道路上越走越真,投胎转世后也不曾改变;非乐在短暂的幸福破碎后,却沿着墨家的“大爱”之道,从“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样下去,他们的选择将再也不会有交集,这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仙女湖之“墨仙”,这里的“墨仙”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是墨者与仙女的浪漫爱情?还是墨者通过对“大爱”的坚守,从凡俗的墨者变成了超凡的墨仙?抑或是天真无知的转世仙女经过墨家大爱的洗礼,为挽救万千生命毅然自尽,羽化登仙?小时候看白蛇传,看到许仙白娘子最后都得道成仙,觉得是完美的结局。现在看来,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成仙是他们的愿望吗?成仙后他们会幸福的在一起吗?他们要的是相守相爱、生死相许,而成仙是什么?成仙是禁锢,是舍弃,只是对命运抗争失败的归宿,是对宿命和规则的屈服。同样,“墨仙”的含义呢?我宁愿相信它只是简单的墨者与仙女之间的浪漫爱情。墨家所传承给非乐的大爱思想,时而彰显着责任,时而蕴含着包容,时而又诠释着牺牲,却唯独压抑着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他想带给妻子最深厚的爱,却在“大爱”的漩涡中迷失。仙女湖的主题应该是对人性的追问、实现和救赎,对爱的解读,卸去大义的枷锁,追寻爱的本源和本真。而恰恰不是对“爱之大义”的颂扬,并非“爱之大义”不可取,而是缺少人性光辉的、超凡脱俗的大爱,注定是残缺不全的。(不限转载)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