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猎杀星期一》:个体身份迷失、戴上面具扮演他人,是多人口国家的通病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9:26:43人气:0
猎杀星期一

视频猎杀星期一状态:正片年代:2017

主演劳米·拉佩斯格伦·克洛斯威廉·达福马尔万·肯扎里更新时间:2024-03-13 15:11:27

故事设定在近未来,由于人口过剩和饥荒,政府不得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正因为这个严格的计划生育议程,姐妹们必须轮流使用一个人的身份KarenSettman(拉佩斯饰)。她们的祖父(达福饰)给其命名为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和周日。每个人都可以每周外出一次。姐妹们只有在自己的公寓里才可以自在生活。直到有一天,“星期一”没回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综艺节目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后期字幕。当节目嘉宾头发蓬乱地醒来,一脸懵逼的面对镜头。字幕上总是打出三个经典问句: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这个万能字幕,《奔跑吧兄弟》用过、《极限挑战》用过,连最近的热门综艺《中餐厅》还在用。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感受实在是太日常、太熟悉了。每天起床的我们,基本和他们也是一个状态。而这三个问题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经典程度堪称“每日三省吾身”。它直接反映了我们内心共同的迷茫。迷茫,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的精神状态;焦虑,是我们个体身份迷失的典型精神标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迷茫呢?电影《猎杀星期一》为我们揭晓了终极答案——人口太多。这部电影以人口爆炸作为未来的命题场景,开场列举出人口众多带来的种种弊端:各种资源匮乏、尤其是食物短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最根本的民生问题,科学家大量推广转基因食品。吃了转基因食品的人类,畸形、多胞胎经常发生,这才引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主题——计划生育。哦不,是配额生育法。(看具体电影基本剧情介绍,请点击《猎杀星期一》计划生育这个老梗,我们都不玩了,老外竟拍成了科幻片?)第一遍看《猎杀星期一》,紧张刺激、结构紧凑的剧情扣人心弦,平均每半小时一次的动作戏小高潮,吸引了全部注意力,观众的大脑在努力跟上剧情。因此也就无暇反思电影背后所反映的深刻社会问题。无论人口众多,还是计划生育,这部影片熟悉的主题都特别对中国人的胃口。因此第二遍看的时候,对影片中七姐妹的人设背景,性格命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从影片情节来看,导演编剧有着强大的讲故事能力和结构设计能力,但是细节处对于七姐妹的人物性格形象则塑造不足。但是即便如此,在剧情中,为了生存,和“生育配额局”大玩“替身隐形”对手戏的七姐妹,依然直指人口众多国家的最核心社会问题。那就是由于人口数量太多,导致的个体身份迷失和很多人戴上面具扮演他人。在影片中,劳米•拉佩斯NoomiRapace一人分饰七角,演技还是相当过硬的。因为她所扮演七胞胎中的每一个,都不同。即便是对欧美人脸识别脸盲的观众,也看不出她们全部来自同一个人。影片中的七胞胎姐妹们:强势冷艳星期一牙口好的星期三什么都吃,爱打拳击。美艳的星期六爱酗酒超有个性、短发叛逆星期四天才怪才IT狂人、具有奉献精神的星期五性情平和、喜爱演奏的信徒星期日嗜吃甜食、大麻上瘾星期二可以看出,劳米•拉佩斯NoomiRapace用七个迥然不同的外在形象,成功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七姐妹形象。然而,也正是从这一点,看出导演对于多人口国家人们的精神状态,依然缺乏深刻洞察。影片中的七胞胎,很多姐妹出场不多,但性格形象却生动具体。最重要的是,她们每个看起来都不同,无论是外在打扮穿着,还是内在性格、精神状态展示。但我们可就不同了。不同的社会体制催生不同的思想和精神文化。崇尚自由个性和自我表达的老外,是难以深入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何以有着几乎整齐划一、如模板般标准化的精神面貌。影片《猎杀星期一》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就是七姐妹隐藏真实自己,不得不化妆、戴上假发,扮演外公眼中的优秀模范、自己的姐姐星期一这个剧情了。对影片中的七姐妹来说,常年呆在家里的她们,最渴望的时刻应该就是外出。而最痛苦的则是,外出的她们,要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扮演他人。星期一是符合家长,以及社会大众的形象。除了星期一,每个姐妹都没有自己真正的身份。她们共同的痛苦在于“被迫扮演她人”,不能“做自己”。而现实中的我们呢?迷茫人群的痛苦在于,个体身份缺失,根本没有自己,或者说,并不知道自我是谁?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所以,迷茫的我们就如同“无面人”,只能按照社会和父母的标准,戴上面具,扮演他人。相同点都是隐藏身份,扮演他人;而不同点是七姐妹知道真实的自我,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而我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不知道我们的目标。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多人口国家的人们,不太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别;七胞胎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有其中四个都是相似的,至少在某个方面。在七个孩子的家庭中,有一个被作为“优秀模范”而受到父母、学校,甚至是社会的推崇,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其余的六个,终其一生都在羡慕和模仿,他们难以摆脱被“优秀模范”影响的作用,他们无法做自己,更难免被大家忽略的命运。在一个家庭尚且如此,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推而广之,在一个多人口国家,“模板效应”被强化和放大到了极致。作为多人口国家出生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一言堂、应试型。在学校,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几乎全程无交流、零沟通。老师代表权威,负责告知学生考题的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老师拿着模板化的教育方式,把我们本可以自由创新的大脑都变成了流水线下的标准化产品。记得上大学时,课堂上一位男同学举手站起来,提出高数题的另一种解法。老师说:要不你上来讲?长大以后参加工作,社会和父母又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标准人生模板,他们共同按照社会热门度选择职业,用金钱衡量成功,搭配成家立业生孩子路线图,恨不能一键为我们定制好整个人生。他们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答案和结果,却无法指导导向这个答案的解题过程。于是我们的人生,就从学校提供的统一教育模板,走到社会提供的成功通用模板中。模板大法虽然好,但是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无法对抗变化。在我们走过的模板人生里,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面临瘫痪。而人生的变数千千万,从小到大依赖的模板却已经失灵,让我们怎么能不迷茫呢?从小学开始,学校教给我们的只有各类学科知识,而对于最为重要的人生课程——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却一无所知。现在重新来问一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关于这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从来就没有人教过我们,而我们却要用一生的时间,靠自己来摸索出答案。另外,人口爆炸导致的其他社会问题,比如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心理焦虑、压力大,又反过来强化“模板效应”。为了不在竞争中掉队,不被社会淘汰,我们只能选择抛弃自我,迎合他人、迎合社会。在一个人口众多导致高度竞争的社会制度下,做自己和谈个性,简直就是奢侈的。你问我的梦想是什么?不好意思,只是活着,我已经耗尽了全部力气。想看完整的图文并茂,欢迎关注公众号“文艺这种病”本文版权归作者文艺这种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