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白求恩,每个国家都有辛德勒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12:26:31人气:0
黄石的孩子

视频黄石的孩子状态:正片年代:2008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拉达·米切尔周润发杨紫琼更新时间:2023-12-22 14:13:45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乔纳森•莱斯•梅耶斯饰)潜入了南京,打算把日军在当地的暴行公诸于世。可是他被日军发现了,在即将被斩头之际,一名中国游击队员陈汉生(周润发饰)救起了。 何克还认识了战地外籍医生丽(拉达•米契尔饰)。何克辗转到了黄石,与60多名孤儿一起居住。孩子们保饱受战争折磨,对外国人他们都有抵触心理,甚至不尊重。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何克的热心与善良还是感动…

2005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个时刻,仿若一道姗姗来迟的强大光线,将太多早已入土或行将入土的民间抗战故事一一照亮。突然间,我们不用再通过历史教科书,而可以从报纸上、电视专题片、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从自己爷爷奶奶那,听到众多“父辈的旗帜”般的传奇。电影的友谊意图:遭遇敌意现实应景般的,太多纪念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缓和着敌对的两岸关系;国际人道主义勇士重新出土,告诉我们,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义无反顾的外国人,为处境凄惨的中国人奉献生命。纪录片,在打捞和最后挽救着那些“放一封炮仗就不在一个的老人”的抗战故事;剧情片,则塑造出一个个新的辛德勒、白求恩,让中国观众挥泪感动。影像里,我们通过纪录片《南京》,认识了又一个辛德勒——约翰·拉贝;通过剧情片《面纱》,发现了又一个白求恩——沃特·费恩。然而,历史和电影的双重努力,并没能让西方国家消除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论”。有多少西方人在影像里关照旧社会可怜兮兮的中国人,建立自己活菩萨形象,就有多少西方人在现实中阴谋论地对待当代中国的每一起事件,一厢情愿地渴望做民主的救世主。似乎,振聋发聩、感人肺腑、无国界仁义,这些褒义词只能属于历史故事和商业电影,而意识形态分歧、世界观对立冲突,却一直可悲的留在诸如西藏问题这样的现实新闻判断中。为此,那些讴歌国际主义勇士的电影,其现实作用不免让我们深感失望。观影众多的朋友还能在更多的影片里,发现柬埔寨和卢旺达的辛德勒(《杀戮战场》、《卢旺达饭店》和肯尼亚的白求恩(《不朽的园丁》),甚至日本也根据“真实故事”炮制了自己的辛德勒,在二战伊始,从德国纳粹魔爪里拯救众多可怜兮兮犹太人的日本驻扎波兰大使(一部参加过圣丹斯电影节的短片,不记得名字了)。面对此种“感动中国人物”与残酷现实对立的窘境,我们只好选择去90分钟的商业时间里,花钱购买简单的感动。电影的叙事结构:多部传统电影的杂锦前仆后继着,《黄石的孩子》又带着真实的感动中国故事来了,一个英国白求恩带着孩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小长征”,并最终如白求恩一样,不幸死于破伤风。顺路,这位名叫George.Pig的记者带上了一段尚属严格符合历史的“民间抗战史”;带出了一段如《地中海》世外桃源般的孩子王故事和一段有得有失的《辛德勒名单》;带上了两位国际华人巨星周润发杨紫琼,以及澳大利亚女士米歇尔,多多配对,以便展开男人间的国际版《英雄本色》、阿庆嫂智斗国军军官的《沙家浜》、男女三角间的《卡萨布兰卡》以及独剩一对男女后的《面纱》故事。既然无力改变国际现实,那能尽可能多的揭示一段埋没多年的教科书外历史,也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这是一段新奇的民间抗战史,一次不为人知的“童军长征”,绝对具有纪录片和专题片跟进的二次开发价值。制片方和导演至少没随意去雕琢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认真考察了抗战的那段历史,分得清新四军和国军那种随时可能剑拔弩张的微妙合作关系。当然,稍具地理常识的观众已经发现,电影中从湖北黄石到甘肃兰州的“童军长征”决不可能只有500英里。据片中孤儿之一“老四”的原型聂广淳介绍,何克当年并不是带他们从黄石逃亡,而是从陕西的双石铺,有可能小说原作者将双石的拼音(shuangshi)错写为黄石(huangshi)。作为外国人旁观中国的视野,这样的地理差错情有可言,可电影却并不舍得只是专心打造一部表现艰苦卓绝的“长征公路片”,以及重点刻画在此征途中乔纳森扮演的男主角的思想成长史,而企图面面俱到地去拥抱商业片的大多数要素:爱情、友谊、险情、欢笑。可惜所有这些要素,并没如一部出色的商业片那样,被进行了合理的组接。“童军长征”开始前,记者何克和其他电影中的勇敢战地记者一样,机智地混到了红十字会的卡车、通行证,来到了屠杀中的南京;和《萨尔瓦多》、《杀戮战场》不一样,他完全没机会抢救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同僚,被新四军陈杰克救出之后,电影出现了《英雄本色》般的酷味,用以配合周润发深入人心的传统形象。被迫进入“童军教学营”后,何克成为一个孩子王,这时的黄石也宛如意大利电影《地中海》那样的世外桃源,施肥种菜、打篮球学语言,男人守在孩子的摇篮边,女人巡逻在中国的最前线,共同分享着那个“军功章”。接着,或许到1941年国共合作出问题那时了,杨紫琼扮演的生意人登场,救出英国记者,而自己却无法如“阿庆嫂”那般与国军智斗,只能如王佳芝般献身。黄石呆不下去了,“童军长征”开始,这时为了《卡萨布兰卡》般的“一段伟大友谊的开始”,陈杰克选择了与枪为伴,将儿女情长的事留给这对西方人。“童军长征”结束,在宛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那些骆驼骑兵的陪伴下,记者何克与护士丽终将孩子带到了塞北山丹。正欲打造甘北的好江南和为革命“播种”之际,丽与何克的关系却不幸地沦为同《面纱》一样的“和谐医患关系”,最终与《面纱》殊途同归,同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男死女悲。电影的生产模式:大时代个人史的一次次复制虽然《黄石的孩子》并没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表达焦点,但它还是以国际化的精良制作、大牌的华人明星、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中国大地的风景展现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算得又一部从制作意义上成功的合拍片。而苛求外国导演对中国的“正确认识”甚至怀疑其善意的出发点,也未免显得太刻薄。毕竟,从1930年代好莱坞演员扮演中国农民的《大地》,到冷战时期对“黄祸”恐惧的寓言般的华人黑帮片,再到今天《伯爵夫人》、《面纱》、《黄石的孩子》这样的“外国人的中国往事”,西方电影人在逐渐克制自己的“事先想象”,而进一步地吻合着我们自己的认识。只是,我们总该相信和要求,这样的合拍片理应做得再出色些。把辛德勒丢到肯尼亚,成就《不朽的园丁》,再丢到中国,成为《黄石的孩子》,然后科索沃、伊拉克又有了下一个救死扶伤的英美记者。这样变化着个人身份和名字,丢到一段段大时代里去复制的事情,确实太简单也太没意思。这些人,这些事,可以成为类型片,可他们埋没于历史的过往绝非一个统一的类型套路可以彰显,这样的复制,只能埋没他们的历史光泽。等到我们也有足够的材料和能力,去再现我们自己的辛德勒,那些帮助过犹太人的上海人时,并不希望只看到又一部《黄石的孩子》。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