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观影团||国家,民族,文化和我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6 13:14:22人气:0
同义词

视频同义词状态:正片年代:2019

主演汤姆·梅西耶康坦·多尔迈尔露易丝·谢维洛特乔纳森·布迪纳更新时间:2023-12-29 12:55:38

那达夫·拉皮德执导,故事讲述一名男子从以色列逃往法国仅靠著法语字典来与人互动、生活,却在最后感受到被异地拒绝的故事。 以色列退伍士兵约亚夫(汤姆·梅西耶 饰),一心向往自由开放的法国,却在来到巴黎后惨遭洗劫。眼看即将沦落街头,约亚夫遇到一对生活富裕的情侣—作家艾米勒和女友卡洛琳,因而幸运获救。 一无所有的约亚夫,索性决定脱胎换骨,从此当个法国人。他开始拒说希伯…

Vol.17,《同义词》by那达夫拉皮德。那达夫·拉皮德似乎是今年柏林的大赢家。《同义词》勇夺金熊的同时,其过往执导的《教师》《警察》被发掘、观看并被封之为另一种文本性极强又总有电影之神青睐的独立影像风格。这种接近于“形而上”的影像将拉皮德个人的历史、思考与讨论融合在一起,略显厚重又充满创造力。本期共十三人评分十一则短评均分7.7posterby@德卡的羊Opioion1:sevenpoints。@仲夏之门@香香菲舞@海鸥马步(仅打分)影片众多标签元素很有冲击力:以色列男主的全裸却不色情的出镜、被摄影师调教的场景、穿梭在法国热力乱舞的酒吧里、移民处对申请者进行强硬的文化灌输、女主的欧洲音乐与以色列男主的叫嚣的对比等等,没有耽于肤浅的外部冲突渲染,而是以身体—政治为视角切入,探寻了回归原始动物状态的个体在文明社会面临的障碍。是否拒绝自己的母语,将记忆交付给他人,就能拥有逃往异乡的通行证?Lapid创作思维的亮点,正在于抓住了一个人在重构自我身份过程中,所无法跳出的根本性悖谬。但就于观感而言,整片看下来会觉得顺滑度有些强硬;几处不同人称视角的手持快速移动,看似迎合视觉情绪,其实略显刻意。在对人物内心波动的呈现上,许多段落的镜头语法都是格外灵活、前卫而精准的,被摄者得以摆脱机械化行为,升级为真正”在场”。但将目光拉远来看,其随性跳跃的影像组接又隔断了情绪自如释放的空间。一方面聚焦于主体携有的矛盾性,同时又要依靠发力点的不断游移和滑动来强化困境表述。以至于多次反抗徒劳后的刺痛感,更像是借由观者自觉的形而上“意会”产生,而非面向台前的诚实剖白。不过,影片中多处对仗甚为用心:比如开篇的赤裸坦诚和开门欢迎,结尾的穿戴整齐和大门紧闭;再比如前半程的“别抬起你的头”,和后半程的仰望欧洲文明的黑暗空洞,等等。私以为本片不存在明确的主观立场,移民的进入与接纳国的收容过程中的大量问题,已经在影片中被充分罗列堆砌,需要观者自我觉察与评判。或许这更像是一次导演局部策略技巧(运镜)的胜利,却与整体架构(文本)关系不大。Opinion2:eightpoints~@下次开船@卡佛啪啪卡夫卡“一个不说母语的人,等于杀死一部分自己。”以一个寻找认同的故事包裹政治隐喻。男主不仅与《教师》中的男孩同名,而且也都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后裔。父子当兵时的高原受冻以及儿子越境逃亡的再次受冻,既是身份位置升降的隐喻,也是逃离剧变的东欧的祖辈身份政治紊乱之延续,犹太社会内部矛盾的撕扯是拉皮德作品潜文本的复现。这种自我与他者的混沌被唇环封印并在异域“重生”之后被召回,转化为有关母语与外语、表达与词汇的对抗。当作为自我标识的“故事”被出卖被收缴为债务,琴弓和枪支的对偶在此时提出,预示了“交易”本质的不平等并在结尾给予男主反戈一击。赫克托尔的幽灵同时降临于米歇尔和拉夫,他一往无前的勇猛和致命的荣誉感本并不被荷马赞赏,只是这一次尸体不是被敌人游街而是被家人拖回特洛伊的,这也许是拉皮德更无奈的讽刺。“不要抬头”,闭目塞听是奥德修斯平安度过海峡的诀窍。手持摄影展示巴黎街景,上下左右疯狂晃动,是迫切,也是凌乱。主观视角多次指向地面,他在看什么?“巴黎的美只是给不了解它的人看的。”伴着交响乐曲,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拷问,如此之后才发现,国与国之间不过都是“同义词”罢了,怎么逃也逃不掉。@德卡的羊@幽幻依旧是拉皮德的摄影机游戏,镜头玩的依旧花哨,几处跟随镜头的视点切换简直惊叹,摄影机的存在感越强,便越能发觉其虚假,诸多迷惑性影像手法与故事本身的有机结合,共同揭示城市的假面。文本比较复杂但是后半段也略显失控,同义词的概念从词汇拓展到了人性乃至社会,很有力也很无奈,颇具社会寓言性。想探讨的东西非常多,可供拆解的段落也很多,但最后整体有些语焉不详,找不到一个宣泄的点。不过至少还能感知到拉皮德意图探讨文化与地域的自我认知与反应,突如其来的动力是对国别差异的根本否定,哪里都一样,只得愤怒的撞击无法开启的“门”。@纯肉锅贴同义词之“同”,指一义相同;所谓一义相同,其内涵指构组的系统性,立义的单一性,细辨一义的同中之异,影像风格也如“同义词”的释义一般,一种模糊,在意群之中试图找到一个清晰的释义边界最终是徒劳,而真正的意义在同义词群的差异间浮现,开头鬼魅的视点切换已经给电影定下基调,本片又是空间的、政治的,随着视点的分离与模糊带来主观性的模糊指向对于政治的指涉:第一人称的主观凝视、与导演的凝视两种生产方式导致的空间变化同时其中过渡被模糊,对于空间的摸索化为徒劳,或许徒劳正是本片的意义,是“国”的不可言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也不清。Opinion3:sixpoints?@思路乐@果树是拉皮德惯用的对人物的标签的深度解读,这一次外化了人物本身却隐藏了更具文本性的重构与象征,同性情愫软化了主题的攻击性也掩盖了大多数议题的表达,以至于男主看似成了全片最大看点。前半部人物与故事的相互映照很高级,影片从一无所有开始,先以简单的词汇呈现狭义的同义词,再到组词成句,凝句成章,再从讲故事上跳脱,更聚焦于人物状态,最终讨论了个体与集体(片中展现为国家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延展至广义的同义词。文明社会对待难民的渐变态度,语言凌驾于国家的地位,用墙来温柔的接纳,最后却用门来无情的拒绝。在各种镜头的设计中,刻意强调出摄影机的存在,让观众察觉甚至是推敲这种“导演——摄影机——观众”的三位一体游戏。很多地方镜头的力量都外化到影响到了观感,文本层面可供解读的地方很多,但仍旧无法忽视后半部没能和前半部熔为一个整体的问题。Opinion4:ninepoints!@迷丁中的站起来@门之海@卡列宁(仅打分)是很好啊,放在今年新片里也是五星起评的那种。摄影机、动作、词语、躯壳、思想之间的拉锯、撕扯、冲撞、束缚与被束缚。整个影像节律之波谲云诡,把一个形状上破裂失重的现代寓言剧通过主角如于神游中口述的咒语所黏合(语言即密码),这种形式上的猛烈冲击我感觉以前也不多见。话语经由文化秩序的打磨才富有意义——“同义”地接近某一思想真实,但同时亦是对人之自由内在的囚禁与剥离。而且我觉得拉皮德拍裸体才是真的把裸体当做摆脱了外形的异化物,那几场戏都非常精彩。至于指涉这指涉那的我真的不关心,毕竟好的电影还是看影像上有没有进步性吧,这玩意儿才跟观众最贴近。萧沆:“人栖居在语言而非国家之中,语言即一个人的祖国。”历期评分TOP5:1.《痛苦与荣耀》8.0;2.《同义词》7.7;3.《风中有朵雨做的云》7.6;4.《你的鸟儿会唱歌》7.5;5.《太空生活》《江边旅馆》7.4;seeyahobongbasuasuasua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