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虚无与复仇意志——评电影《铸剑》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4 07:13:19人气:0
铸剑

视频铸剑状态:正片年代:1994

主演马精武高发阮巡马崇乐更新时间:2023-12-28 13:08:29

铸剑名师干将(马崇乐饰)为生性残暴的楚王(马精武饰)铸剑,剑成之后,多疑的楚王杀死了干将。干将之妻莫邪(杨青饰)早就料到此事,便造了两把剑,一雌一雄,雌剑献给了楚王,自己则留下了雄剑给儿子眉间尺(阮巡饰)。眉间尺成年之后,莫邪将干将的遭遇告诉了儿子,愤怒之中,眉间尺决心为父报仇。然而,复仇计划失败了,眉间尺非但没能杀死楚王,反而落得了一个通缉犯的身份。某日,…

电影相比于鲁迅的小说《铸剑》,有了一定的改动。例如宴之敖成为叙述中心、宴之敖的断剑、瞎眼婆婆、民众被蒙着眼睛观看大王出殡等设计,通过艺术的再创造,电影将鲁迅笔下经常出现的“看与被看”的主题展现出来,通过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和其荒诞结局向历史的真实性发问,在鲁迅式的冷嘲热讽之外,留给观众的只是绝不容质疑的复仇意志。电影中有很多看客的形象。在干将、莫邪为楚王打造神兵之时,宴之敖作为监工,就是以一个看客的形象出现的,干将夫妇属于被看的人,而当宝剑献上,暴虐的楚王以干将之头试剑,宴之敖更是亲眼目睹这一切发生。眉间尺长大之后,青衣负剑,为父报仇,可是还没等接近楚王,就先被“路旁的人”缠住要他赔偿损坏的丹田了,报仇大业,若无宴之敖出手搭救,可以说竟毁于看客之手。在宴之敖拿着眉间尺的头颅去为楚王演戏时,王和大臣们都是看客,王和宴之敖的头先后入水,三头大战之际,稳坐不动的仍是那群看客。看客在故事中几乎不承担任何意义,他们就只是看而已,但他们却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仿佛和复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只有看客们占据着画面,看客们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在小说中,就连三头颅共葬和出殡,也是有看客围观的,辨头的闹剧本就足够荒诞,最后复仇的双方还要被公开展览,复仇意志的崇高在瞬间败给看客,成为无效的举动。而电影则对看客发起了复仇,为了三头合葬的异常举动不被世人看见,王公大臣们出了个“好主意”——把所有人的眼睛都蒙上不就得了。这个时候,“永远的胜利者”看客们遭受了第一次挫败,这样的情形也传达了对于历史的质疑,不仅复仇是无意义的,就连历史的真实性都成了问题。历史,从来都是重复的。宴之敖在楚王的命令下烧掉干将的作坊、杀光他的家人和伙计,目睹了一系列的惨状之后,宴之敖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小说仅仅是通过眉间尺的成长来象征铸剑的过程,而电影中,宴之敖也经历着自己的铸剑。当宴之敖挥剑砍向代表着权力的神鸟,他的剑被折断,他本人也不得不刺破脸面、隐姓埋名以躲避王的追杀,直到后来再一次遇到莫邪、找到眉间尺时,他已成为一把锋利无比的复仇之剑——“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这是生命的扭曲,也是生命的崇高化、深刻化,此时的宴之敖已不再是人,而成了一把冷峻的神兵。宴之敖的转变,正如同干将铸剑的过程,复仇意志的形成就是对铸剑的历史循环。干将铸剑不成,为剑付出了人的精血才得已成功,他的生命在这时也被扭曲了,宴之敖成为一把剑的过程,也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历史的重复和循环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护国巫师抢夺了王后的宠幸,而她一朝失宠,马上会有新的爱妃代替她,循环往复,王宫里不会存在永远的真爱。王命令干将打造神兵,用这把剑横行天下,无人能敌,剑毁人亡之后,新王登基,再一次命令作坊全力打造神兵,历史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循坏。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何尝不是被蒙着眼睛的看客一员。电影借这样的设计,向看客发动猛烈的复仇,将历史的虚无揭示出来,并且令观众感到无比的尴尬和窒息。当复仇的崇高和悲壮被消解,仍在充当看客的我们看着那些被剥夺“看”的权力的看客,已经陷入“刻奇”的困境,只有那个瞎眼的婆婆,仍在证明着:复仇者尽管失败了,复仇尽管成为无意义的举动,但是自我牺牲的价值,仍然凌驾在偷生者之上,复仇意志仍指向一个驱逐鬼气的出路。这正是电影和鲁迅精神的相通之处:绝不同媚俗者一样自欺欺人、绝不将无意义的生存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任何时候,他都会正视那难堪的真相,而决计不管这样的正视将给我们这些看客带来怎样的尴尬。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西弗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