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导,别写剧本啦,您写本书吧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22:24:52人气:0
奇幻同学会

视频奇幻同学会状态:正片年代:2015

主演李兴文庹宗华丁力祺王睿更新时间:2023-12-29 12:41:43

昔日高中的同学阿花痣一一钰慈在机场拦下了昔日班草文庆,摇身一变成了美艳的老板娘,身旁还多了个帅气小狼狗老公,原来是同班同学俊龙,要发起举办暌违二十五年的高中同学会,原本想推辞的文庆一听到可能有当年初恋情人瑀彤的消息终于决定加入,一群年过四十的热血大叔、阿婶,外加一个叛逆不羁的17岁失恋小屁孩,一群人就这样踏上了寻找老同学们的奇幻旅程…。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无…

前几天,林导演从台北飞来北京,为《奇幻同学会》寻找在大陆的播映渠道。我已记不清,为了这部片,他是第几次来京了。我们约了在他每次都落足的和家宾馆见面,那日下班,天色渐黑,阴风阵阵,我去找他。初见面的时候,看到他为了抵御这寒风而穿了一件深蓝色的棉袄,还戴了一顶棒球帽,只是由于背开始弯,整个人看起来没以往西装革履时精神了。再加上目睹其在电脑上修改文件、打印文件时的种种无助,让我心里很不好受。要知道,他现在已经是73岁的人了。■从葬礼聊起晚饭时,他跟我聊起了他曾经长期合作的一位剪辑师黄秋贵,他说秋贵前一阵子去世了,他有去参加葬礼,凄凄惨惨,冷冷清清,心里很不好受。秋贵是著名剪辑师陈博文的老师,同时又是林导演以往合作多次的剪辑师陈洪民的弟子。说起黄秋贵先生,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与林导演见面的时候,他无意间讲起的陈洪民先生的一些琐事。陈先生思考时喜欢抽烟,思考完开始动手剪辑时则会把烟放在一旁,所以他的剪辑台上,经常有很多烟头的烫痕。然而让林导印象最深的,还是陈师的去世。在剪辑台上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的陈师,走的时候很安静,他的妻子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就给以往合作过的工作伙伴打了电话,林导赶到的时候,尸体已经到了太平间,瘦瘦小小地躺在那里,十分冷清。好像这个人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奇幻同学会》诞生后,他还经历了演员柯俊雄和制片杜又陵先生的故去。柯先生曾经很想演《奇幻同学会》里的柯老师,虽然已经是躺在医院的人,甚至隐瞒病情,强撑起来,自带造型,希望出演。后来考虑到先生的病情,林导还是拒绝了。不久,片子完成后,先生便离开了。杜又陵先生是一位极富热情的制片人,其制片的代表电影有《鲁冰花》《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半生缘》《画魂》等,他曾在台湾电影和两岸合作最好的时代,冲在制作的第一线,也是最早一批来大陆单打独斗搞制片的台湾人之一。每次见面,无论说话、吃饭、走路、办事,都简单直接,风风火火。他曾带着林导四处想办法,希望为《奇幻同学还》寻得一个不错的播映平台,然而就在我们在雍和宫吃饭没隔几天,就听说他在北京的居所离开了,特别突然。而他的离开,在业界的影响,也不过是赵薇和苏有朋在微博上点的蜡烛,也是冷清。席间,林导还告诉我,最近他又开始写新的剧本。听了之后,我几乎想都没想,对他说:咱别写剧本了,写本书吧。一个剧本,写完了需要找投资,还得搭建团队,找人拍摄,自己的剧本不能自己拍的话您又不甘心,拍出来还得像这次一样,为它寻找播映渠道,实在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大工程,期间有着种种风险。对于现在的您来说,一寸光阴因寸金,写剧本虽重要,但我们更应思考,哪个更重要,更有意义,先做哪个。■为什么建议您写书呢?首先,您处在台湾电影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且经历了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还最早参与了两岸三地电影人试图接触,继而互访、合作的友好时期。您入行的时候,侯孝贤、杨德昌这波人还没出山,影坛里还是李行、白景瑞这一代,您是以给他们做助手开始入行的,所以目睹了李行一代的很多创作过程。等您以导演的身份开始创作时,则经历了台湾电影在80年代初的一次短暂的商业浪潮,随后不久,新电影也开始萌芽、发展。整个80年代的艰苦与光辉,您都参与和见证了。80年代末期,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蠢蠢欲动,香港诸电影公司也看好台湾市场,为了寻求港台合作,投入了不少资金和人才,其中的代表便是新艺城,他们甚至拉上王应祥和虞戡平等人在台湾成立了分公司。这波浪潮您也赶上了,联合张艾嘉、张晓燕等演员,拍了《台上台下》。再后来,大陆第一次邀请台湾电影人来陆访问,您是被邀的导演之一。这次来访,对于两岸电影人的友好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陆这边也特别重视,住所安排在中南海,用领导级别的车子接送,还安排与大陆的电影人会面,这期间您见到了刘琼、谢晋等人。此后,您便和杜又陵先生一起合作,启用苏有朋、吴奇隆和大陆演员郝蕾(郝蕾的电影处女作)一起导演了最早一批两岸合拍片《初恋的故事》。此外,您的电影里所启用的那些年轻演员,后来有很多都成了台湾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圈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国光帮的钮承泽、庹宗华、庹宗康,比如台湾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歌手姜育恒、方季惟,又如如今的三立电视台老板娘苏丽媚,等等。上述这些经历,是您这一代电影人独有的,我们后辈(尤其是大陆的晚辈)没有这样的经历,却需要亲历者视角的讲述,那是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一个切入口。其次,由于您个人身份的独特,导致您与同代人相比,又有了一个属于您个人的视点。您非科班出身,也没什么师兄弟,是凭着刻苦与热情,以及长时间的坚持,才在电影界中觅得一些工作的机会,进而当上导演的。相比侯孝贤、陈坤厚他们,您不属于外省二代,也不属于“中影”,您的电影创作,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组织依靠的单打独斗的行为。所以您一直得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寻求生存,而且市场的压力要比别人大很多。鉴于上述局限,与您合作的工作人员和演员,大多不是彼时一线的大咖,更多的是二三线甚至底层的“工蚁”。在官方的电影史里,他们一般不在记录范围,他们不过是印在胶片字幕上的一个名字,比如陈洪民、黄秋贵、林赞庭、林煌坤、杜又陵,等等。但他们也有热情,也有贡献。不管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追寻艺术理想,至少他们都把自己大半生的时间花到了电影创作中了,而且他们是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活跃在第一线的奋斗着的人们,他们曾经为那个黄金时代贡献良多。这些人,您要是不从您的角度记录,估计也没太多人会留意到他们。但您只要愿意去花些时间去回忆,去记录,他们的故事便也留下来了,他们不再是字幕表上苍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电影工作者。当把他们的故事集中起来,用您的个人从影经历一以贯之,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私人视角的台湾电影史,那里有金字塔塔尖上的人们,也有基座上的工作者,更重要的是,那些人都不再是官方电影史上刻板的人物,而是一个个有着人之爱恨情仇、烦恼与欢乐的真正的人,那才是我们读者对历史着迷的地方。一部电影,即便拍摄出来,如果找不到发行渠道,只能是以一堆胶片/文档的身份躺在胶片盒或硬盘里,无法与更多的观众见面。但一本书,只要付梓,只要开始销售,便可以其吉普赛式的流浪气质旅行到更多的时空。所以,请您务必好好考虑一下。本文版权归作者树儿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