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6:30:55人气:0
高三

视频高三状态:正片年代:2005

主演更新时间:2023-12-27 17:31:28

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

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教育:时代之罪的承担者《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显然,在这里,老师、学生、家长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而那些叨叨不休的专家学者,只会在书斋里表示他们无力的同情和无用的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是的,我要对着那些专家学者们的耳朵再大声说一遍: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你们的剑走了偏锋!让我们掀开教育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吧: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这话在去年北大的“禁听令”里出现过)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专家们,教育所承载或负担的,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而非你们所说的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看到了吗?让教育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有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自杀,更是把这“命价”的引号生生剥去);而学生自身的“命价”,又是什么呢?在后面我将告诉你们:他们的“命价”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放这个被十八岁以前的教育所驯服的身体!身体:制度与青春的战场青春是结结实实的存在。但是,教育并不关心青春,它所关心的,是我们的身体。它无时不在治理和纠正着我们的身体——纪律、课程、思想教育,如此种种。它把学生分为成绩好的与不好的,前者就是改造好的榜样,后者就是需要继续改造的对象。千万不要以为,教育想要控制我们的思想。它无意于此。只要你的身体老老实实的,你的思想随便怎么想。政治试卷上,你一定要写坚持党的领导;历史试卷上,你一定要写某些历史规律是必然的,如此种种。至于是不是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并不重要。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可爱的老师们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说:考试时遇到这个问题,你一定要答上这句话,答上了就得分。这就要求我们的身体对待某些刺激要像条件反射一样,机械而迅速。但这身体毕竟是青春的身体。青春需要被表达,身体是最好最易得的工具。青春开始懂得情爱,于是身体们开始靠拢;青春易受外物的诱惑,于是身体频频躁动;青春总会多愁善感,于是身体无病呻吟。那么,身体究竟是谁的?谁争得了它的地盘?教育吗?不,教育才不稀罕占有你的身体,它只是驯服它;青春吗?它是否在这场战斗中获胜了呢?答案似是而非:其是者,身体的所有权仍属于青春,我们仍然可以用身体手淫或者恋爱;其非者,身体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它已经像一件被泼上墨水的裙子一样,怎么洗也洗不回来了。高三时,我们不知道这个事实;上了大学,或者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忽然不知如何是好。师生:悄然发生的隔膜从片子里推测,班主任王老师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当他参加高考的时候,他的学生才刚刚出世。那个时候,他一定不知道,这一代人所将要经历的,是和他完全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造就不同的心灵。他所信奉的奋斗、努力、刻苦、坚忍的人生观价值观,他所指望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斗志的初衷,所能起到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难怪他感慨地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实际上,不是他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价值更加多元化的世界里,做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只不过,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老师和学生还是一个坚固的利益共同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包括:摆事实讲道理,对前程的美好许诺,痛说革命家史,辱骂,等等)还有人听,老师营造“高三气氛”的策略还能屡屡成功。但是,在教育的属地之外,青春主宰下的身体所拥有的梦想、信念、对生命的理解、对事物的衡量标准等已经完全不同于他们的老师。在教育之内,老师是教育者;在教育之外,老师需要被教育。这或许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正悲哀之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自身(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方式)却在被教育对象消解。这让人想起来马克思的话:资本主义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时代承担起了教育所未能承担的任务,不过它的方式比较独特:自我嘲讽。现在所风行的无厘头、后现代主义等等,在我们这里决不是一种思潮或艺术风格,而是一种现实。学生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知道了这个现实,而他们的老师,还不知道。这就是隔膜产生的原因。时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从教育之中我们已可窥见这个时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育,是这个庞大而坚固的建筑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余部分还有:衙门,坦克,以及红顶商人。对它来说,嘲讽是没有用的,就像这篇文章的无用一样。又有谁会看到(谁会关心),在教育之后(BACK),那些学生们内心的悲欢,渴望,失落与绝望;就像又有谁会看到,在GDP之后,在奥运之后,那更加多的人的无家可归,告状无门,走投无路以及痛苦无声。教育的压路机撵过学生,只留下成绩单、升学率,以及老师脸上新增的皱纹;时代的压路机撵过时代,只留下高楼大厦,盛世太平。妄图改变时代建筑坚硬结构的任何努力,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徒劳的。有人或许会说,这已经离这部电影太远。但是,我却固执地以为,只有诚实地对待上面所说的现实,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开始。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