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掉与后青春期的挣扎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2:06:24人气:0
奥斯陆,8月31日

视频奥斯陆,8月31日状态年代:2011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更新时间:2014-07-31 21:08:06

安德斯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岁,是一个仪表堂堂,头脑聪慧的家伙。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点纨绔的公子…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