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历史丨《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12:37:43人气:0
瑞典女王

视频瑞典女王状态:正片年代:1933

主演葛丽泰·嘉宝约翰·吉尔伯特伊恩·基思刘易斯·斯通更新时间:2023-12-28 12:31:29

嘉宝在银幕上总是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只要她一出现,别的角色便黯然失色。但谁都解不开这个谜,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别的演员以及与她配戏的对手都极难与她媲美。即使故事内容平淡,只要有她出演,就能使索然无味的情节丰富充实,凭添光彩。她宛如一座峰顶插入云海的高山,有朝一日云开雾散,人们便能自由地眺望那白雪皑皑的瑰丽峰巅。 年青时的嘉宝有着一副温柔、秀美…

《瑞典女王剧照》,女王退位电影《瑞典女王》中,符合史实的几乎只有女王退位这一段。整部电影更像是披上历史外衣的好莱坞爱情悲剧,大多数人物都是真实的,大多数情节出自编剧之手,而非历史。瓦萨家族自古斯塔夫·瓦萨1523年率瑞典摆脱丹麦控制,从卡尔马同盟独立以来,宗教冲突的阴云便在瓦萨家族的头顶盘旋。这种处境并非家族的主动选择,而是时代洪流的席卷。1517年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最先波及的就是德意志诸邦和北欧各国。16世纪初期的卡尔马联盟瓦萨当政后,马上放逐了亲丹麦的瑞典天主教大主教古斯塔夫·特罗勒,并写信给时任教皇克莱门七世,要求任命其提名的大主教人选约翰内斯·马格努斯。教皇严词拒绝,此举正中瓦萨下怀。他一举让瑞典脱离天主教会,并没收教会在瑞典的各处教产。1526年,瓦萨支持下,瑞典语版《新约》圣经译成。其子埃里克十四世继承的是国本未定的瑞典。天主教会虎视眈眈,新近臣服的贵族们对王室余怒未消,与丹麦的“北方七年之战”继续消耗着瑞典王国。为了阻止弟弟约翰与信奉天主教的波兰公主凯瑟琳·雅盖洛(CatharineJagellon)的婚姻,埃里克将弟弟囚禁在格里肖姆(Gripsholm)堡中。凯瑟琳赶来和约翰共度艰难的铁窗生活,说服他接受天主教信仰。1568年,埃里克的兄弟们强迫他逊位,经过6年的囚禁,他在国会和新王的命令下被处以死刑。瓦萨王朝系谱约翰三世在妻子凯瑟琳的劝说下,皈依天主教。但在凯瑟琳死后,约翰第二次婚姻为他迎来的是信奉新教的古尼拉·比尔克,在新妻子的劝说和对处死哥哥的内疚感中,约翰再次回到路德派信仰。约翰和比尔克的儿子西格蒙德三世于1587年8月,被选做波兰国王。五年后,他继承了瑞典的王位,此时他身在波兰。新王信奉天主教,这直接引发了瑞典的宪法危机。此时,卡尔公爵当机立断,召开国会,出席会议的有300位教士和300位教外人士——包括贵族、市民、矿工和农民。国会重申1530年的《奥格斯堡信条》。宣布除路德教派外,其余宗教一律不容许存在于瑞典境内,唯有正统的路德派教徒可被指定担任宗教或政治上的职务,又声称只有在西格蒙德接受这些原则后,他才可以在瑞典加冕,同时承认卡尔公爵在国王虚位时担任摄政。西格蒙德亲帅5000人袭击瑞典,两次战役后,波兰军队被卡尔击败。1599年,瑞典国会废除西格蒙德的王位,卡尔继位,称卡尔九世。1530年奥格斯堡信条的签订,ChristianBeyer绘卡尔即位后建立卡尔斯塔德(Karlstad)、哥德堡(Gteborg)等城市,重振本国的贸易与工业。在与丹麦的卡尔马战争未尽之时,卡尔便魂归上帝。临终前,他手抚儿子的头说:“他将完成我的未遂之志。”卡尔的儿子便是“北方雄狮”,新教同盟的保护者,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9岁时他开始参加瑞典国会,13岁时接见各国大使,15岁时他治理一个省份,16岁时参加战争。18岁执政后,他用100万泰勒换取了与丹麦之间的和平,稳定新教阵营。随即与俄国签订协议,控制了波罗的海诸港。在与波兰的战争中,他像克伦威尔一样,用信仰鼓舞士兵。最终,他以新教保护者的姿态,在1630年投入已经震荡欧洲多年的三十年战争。阿道夫在临行前向国会做了一次告别演说,如同预知自己的死亡一样,这次演讲令人动容。1632年11月6日,阿道夫率部冲入吕岑的战火和浓烟中,上帝在此将他的灵魂接去。1632年11月6日古斯塔夫·阿道夫殒身吕岑,CarlWahlbom绘命运如此武断,如此残酷,瑞典王国的前途、新教同盟的胜败、北欧雄狮的英明一瞬间转移到阿道夫的独女身上。这时的克里斯蒂娜只有6岁。先王的未尽之志,没有成为鼓舞克里斯蒂娜的力量源泉,反倒成为她的重负。她得到如同父亲一般的良好教育。为了增加底气,她像男人一样说话和行事。然而,执政10年间,她除了学问的增长,除了在笛卡尔等人身上耗费钱财外,在军政事务上几乎碌碌无为。执政10年后,克里斯蒂娜28岁,她已经和国会谈判完成,准备退位。女王退位1654年,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退位,并非如电影所述,仅仅出于女王对和平的热爱、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更是源于深埋女王内心,贯穿其家族血脉,印刻于17世纪欧洲的宗教之争,新教和天主教的争战。早在女王退位前的数年,当克里斯蒂娜与欧洲各路哲学家交往,学习各家哲学思想之后,她的心中就萌发出改宗的念头。女王与笛卡尔交谈(右边的桌子),NilsForsberg绘也许是出于医生伯德罗特(Bourdelot)的影响,也许是路德宗的教义对她来说过于肃穆、坚韧,或者如她自己所说:“一个人不信天主教,他如何能成为一个基督徒?”最终,克里斯蒂娜决定背弃自己的信仰,背弃父亲古斯塔夫·阿道夫为之奋战多年并为之殒命的新教事业。如今父亲的遗体和心脏安葬在斯德哥尔摩的骑士岛教堂。她决定活得像一个现代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自己的家族、传统和血脉。50年前的1604年,瑞典国会通过了一条继承法案,明文规定瑞典的王位将由瓦萨家族中信仰已定为国教的路德教派的男女成员继承,同时规定一切反对上述宗教者均不得在瑞典居住或置产。依据这一法案,克里斯蒂娜不仅必须放弃王位,而且要离开她的祖国。信仰的隐秘争战,违背父亲的内疚感让她的灵魂备受折磨。长时间的阅读,极少的睡眠损害了她的身体。长久以来,克里斯蒂娜供养门客,对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出手阔绰,耗费资财、赏赐王室土地,致使国库亏空。在位10年间,女王册封了17个伯爵、46个男爵和428个低级贵族,并卖掉或抵押了价值1,200,000里克斯的财产,以缴付他们的俸禄。10年内,贵族家庭从300户升至600户。增加政府开支的企图让她与国会分道扬镳。大部分贵族起而反抗她的政策,并在1651年爆发针对女王的叛乱。叛乱的火焰很快被扑灭,叛乱的领袖也被处死,但由此变得旺盛的怨气却危险地在瑞典蔓延。当年8月,女王向枢密院提出退位请求,前摄政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AxelOxenstierna)为首的枢密院没有答应,并说服女王继续在位。女王肖像,DavidBeck绘很快,克里斯蒂娜病倒了。发烧、肺炎,好几次竟昏厥过去,有时失去意识达一个小时之久。疾病的爆发经常将人引向最终极的思考,克里斯蒂娜在病中重新确认了自己的抉择。1652年,她秘密遣送了一位葡萄牙公使馆的随员前往罗马,要求耶稣会教士到瑞典来和她讨论天主教的神学。教士们化装进入瑞典。克里斯蒂娜向耶稣会的教士们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神学问题。她问他们上帝是否存在?肉体死亡后灵魂是否还能继续生存?除了从实用的观点来看,是与非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分界?如果我比你们想象的更接近于变成一位天主教徒,你们作何感想?此后,女王与国会进行了讨论,她希望说服国会,在自己退位后,接受表哥卡尔·古斯塔夫为瑞典王位的继承人。谈判并非黑白分明、一刀两断,涉及诸多细节,一直到1654年6月6日,女王最终在国会面前,正式退位。自此往后,在她的名字前面,就不必加上女王二字,她又做回了克里斯蒂娜。她自幼在战争的炮火声中长大,却不善战事;在摄政乌克森谢纳的辅佐下成长,却不善政事;先王、母亲纯正的路德宗信仰,不曾让她变得虔诚。她退位后,由古斯塔夫·瓦萨开创的瓦萨王朝正式终结,瑞典也逐渐丧失了新教保护者的地位。退位后漫游欧洲退位后,国会决议供给克里斯蒂娜未来的生活费用,允许她继续保有她的侍从。退位后第五天黎明时分,克里斯蒂娜离开了斯德哥尔摩。在努古平(Nykbing),她停下来看望了她那虔诚的母亲,勃兰登堡的玛利亚·伊丽欧诺拉。这是她与母亲的最后一次会面。1632年,她失去的是丈夫的肉身,这一次,她失去的是女儿的灵魂。一年后,母亲在病中死去。旅途中,克里斯蒂娜感染了肋膜炎,这次生病,好像是最后诀别前的一场仪式。不久后,她便康复了,于是继续向南方进发。在到达哈尔姆斯塔德(Halmstad)后,她写信给伽桑狄,赠送他一笔年金和一条金链。随后,她接到瑞典新王卡尔十世的求婚,她拒绝了,就好像1649年2月26日她告知国会她不打算结婚一样,她不希望婚姻成为自己纵情的障碍。在瑞典和丹麦的边界处,她化妆成男子,化名多纳(Dohna)子爵,乘船前往丹麦。《瑞典女王》中着男装的克里斯蒂娜经过丹麦后,她来到汉堡,并且令人震惊地居住在一位犹太商人家中。经过信奉新教的荷兰时,她继续使用化名。到达天主教堡垒安特卫普后,她以真实身份示人,并受到利奥大公、波西米亚的伊丽莎白等人欢迎。在布鲁塞尔,她受到民众礼炮、烟火的欢迎,再此悠游一番后,克里斯蒂娜在除夕晚会上,私下宣称放弃路德宗信仰。最终,在因斯布鲁克,她正式接受天主教的崇拜仪式。一起改变的还有她的名字,此后,她不再叫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瓦萨,而叫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一个天主教徒的名字。直到如今,查阅天主教百科全书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找到“ChristinaAlexandra”这个词条。进入意大利后,欢欣的天主教徒为她准备了一系列欢迎仪式、宴会和庆典。新教堡垒瑞典的女王叛变到天主教世界,这样重大的胜利当然值得庆祝。1655年12月19日,克里斯蒂娜在万众期待与瞩目中抵达罗马。翌日,她拜会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七世亲自欢迎他。在梵蒂冈停留3天后,在高级教士卫队的护送下,克里斯蒂娜骑着一匹白马,昂首通过凯旋门和波波洛城门,在市民的夹道欢呼中进入罗马城。1656年8月28日,在巴贝里尼宫恭迎克里斯蒂娜,FilippoLauri,FilippoGagliardi绘1656年7月,克里斯蒂娜访问法国的情景与此相似,吉斯公爵更是对她的外貌、身材、修养和学识大加赞赏。在法国,18岁的路易十四在贡比涅欢迎她。而后则安排她下榻在卢浮宫国王的官邸之中。伏尔泰夸奖她:“没有一位女人的智力抵得过她的。”在这些半官方的活动结束后,克里斯蒂娜要不是在欧洲天主教国家游历,造访僧侣、学者、艺术家,参观博物馆、艺术厅、学院和遗址。要不就是在罗马的柯西尼宫中,沉醉于盛大的沙龙活动。欧洲各处的主教、学者、画家、音乐家、外交官都慕名而来,她接待过巴洛克音乐大师亚力山德罗·斯卡拉蒂,阿尔卡恩格勒·柯里利将自己所创作的奏鸣曲献给她。她的沙龙里,搜集了许多珍贵的绘画、雕塑、图书手稿。在罗马,在天主教的核心地区,在教皇的脚边。克里斯蒂娜实现了她在遥远、寒冷的瑞典无法实现的理想。瑞典与波兰开战后,瑞典国会不再拨给克里斯蒂娜津贴。这使得克里斯蒂娜在1660年和1667年两度返回瑞典,争取财源。最终,国会重新拨款。但是,克里斯蒂娜竟然在自己的寓所大肆公开庆祝新教皇克莱门九世当选,遭到瑞典民众袭击,只得落荒而逃。1668年,对退位似有悔意的克里斯蒂娜派人到华沙争取波兰王位,被波兰会议拒绝。(其伯父西格蒙德三世于1587-1632任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1685年,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后,克里斯蒂娜公开表示谴责。但沙龙女主人言辞的谴责远不及女王的军队。在关于废除《南特敕令》的历史记载中,克里斯蒂娜的谴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南特敕令》原件照片1689年,克里斯蒂娜死于肺炎,教皇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安葬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1702年,克莱门十一世下令为克里斯蒂娜立纪念碑,以表彰她的皈依使教宗预见瑞典终会归回天主教,也感激她为罗马文化贡献良多。纪念碑置于大殿内厅,由艺术家卡洛·方塔纳(CarloFontana)建造。克里斯蒂娜的头像戴着王冠,以圆形金铜大奖章衬托。下面的三个浮雕分别象征:她让出瑞典王位并在因斯布鲁克弃绝新教、蔑视权贵、信心战胜异端。克里斯蒂娜纪念碑另外一位教皇亚历山大八世对克里斯蒂娜的评价则是:没有领土的女王、没有信仰的基督徒、以及不知羞耻的女人。参考资料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天主教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原文首发于知乎专栏“幸运儿雅各”:https://zhuanlan.zhihu.com/c_1216660100645060608本文版权归作者Jakob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