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个伟大的希区柯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01:14:57人气:0
后窗

视频后窗状态:正片年代:1954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格蕾丝·凯利温戴尔·柯瑞瑟尔玛·瑞特更新时间:2023-12-29 12:47:04

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一位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一位独居的作曲家经常坐在钢琴前创作,干家务时也不例外;一对无子女的夫妇热得躺在三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

前几天突然在FTP上看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就下来看了。虽然关于他的电影我看得很少,但是联系着以前看过的《蝴蝶梦》、《爱德华大夫》和《西北偏北》,还是非常非常喜欢希区柯克的电影。正如众所周知的,他在他的35部电影中都露过一脸,于是在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极力去寻找他的身影成为了一种观影乐趣。比如《后窗》,我不太确定,但是ms在那个作曲家的party中看到了他的侧影。毛尖有篇文章叫作《猜猜希区柯克有多胖》,蛮有趣,很是戏谑了一下这位导演的戏瘾。这部《后窗》,是IMDB中排名最高的一部希区柯克电影(排名13),应该算是最多人看过也最多人喜欢的popularfilm了吧。对于它,最多人联系起来的就是“偷窥”。记得曾经有电影课老师说过:“如果你看到的是一部关于谋杀的电影,一级;看到的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二级;看到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三级,看到的是一部从无序到有序的电影,才是最高级。”的确,希区柯克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他讲的故事,而且还在于他讲故事的方法。从开始的矛盾纠结到结尾的平静有序,他把一部谋杀片的悬疑一点一点娓娓道来,而这一切又只是发生在从一个房间的窗口向外辐射100米的范围之内,而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几乎就是静止地靠在窗边,这很考验一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拍摄的技巧哦。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1、希区柯克关于“偷窥”的道德观如果说这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伟大的希区柯克是看得很透彻的。窥视僻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窥视癖满足了人内心潜意识的需要。人们通过这样来得到性的满足感。这里涉及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因此这种性不是指的简单的繁殖机能的性。(在电影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最出名的那部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爱情故事》的电视短片及其改编成的电影,也是我的最爱哈)希区柯克是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很深的一位导演,他的很多电影中企图通过弗洛伊德式心理学分析(特别是梦的解析)来解析电影人物、情节的发生缘由。本科心理学课讲弗洛伊德心理学时,就是以《爱德华大夫》为例来解析的。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希区柯克也是用他那种经过精心安排,巧妙设置的镜头来表现了这样的一种哲学。他安排主人公偷窥着对面楼一扇扇窗户中上演的一场场好戏,通过偷窥别人的生活来度过自己的日子。使我们看到没有人能够逃得过偷窥的诱惑和被偷窥的尴尬,就把人性解析得很透彻了。当主人公在偷窥中无意发现了一宗谋杀案时,偷窥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这里就似乎变得不那么不道德了。在一个号称人人有隐私的米国,偷窥比起谋杀案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在这里,偷窥通过谋杀案的发现却堂而皇之地变成了一种与不道德的对立的道德了。那么,我想问的是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呢?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德行主要的是在于避免罪恶”,因此道德是联系着善,但又并非完全等同于善的。那么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呢?“不道德的”这个词的适用范围是非常狭隘的。比如我们知道意志薄弱并非是不道德的,那么年轻力壮的人乞讨是不是不道德的呢?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自杀是不道德的吗?有很多人会争论。关于这里的这个问题,或许有一种解释就是,偷窥本质上被判定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由于其带来的罪恶远远小于谋杀案,因此它又不是一种那么不道德的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永远是伦理学上一个争论不休的有趣话题。而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道德一直都是被他玩耍的对象。2、关于“偷窥”的电影符号学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希区柯克的高人之处也在于窥透了电影的本质。关于电影的本质,第二电影符号学讲得很透彻了。ChristianMatz说,一方面电影满足了人偷窥的欲望,一方面电影也满足了人梦想的欲望。我们也可以用下面这种很简单的理论框架去解构观影过程: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看/被看。(当然在解构主义者看来,任何二分法都是一个陷阱)这一套电影理论是深受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影响,而拉康又是传承弗洛伊德衣钵的弟子。麦茨说,一方面电影是裸露癖者,而观影人是窥淫癖者,两者的欲望陷于两种目的永久性的交流之中,即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看/被看。另一方面,电影又不是裸露癖者,我在看它,但是它却没有看到我在看它,或者它知道我在看它,但是它却不愿意知道这个事实。“正是这个根本性的否认,把一切古典电影引入到了故事的途径,它无情地消抹了故事的推论基础,并最多把故事造成了一个美丽的封闭对象”。因此,电影是知道者,同时也是不知道者,但是这二者是不可分的。当电影作为电影时,它是一个知道者,它出现在每一部影片中,出现在虚构背后的话语形式中;当电影作为本文的影片(故事)时,它是一个不想知道者。因此,影片放映时,观众在场并意识到演员,但演员不在场,而且也不知道观众。在拍摄时,演员在场,观众缺席。因此,电影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是裸露癖者又有遮掩者的角色。从这一意义上说希区柯克的这部《后窗》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分层讨论的话:首先是我们通过银幕看到了一部男、女主人公的电影。其次是男主人公通过窥视看到了对面楼每户邻居家里都是一部电影。最后是以一户商人家的谋杀电影牵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这样,电影中的电影满足了我们看电影的欲望。为了讲这个故事,希区柯克在开头做了相当长而细致的铺垫。很有意思的是,希区柯克通过模拟男主人公主观视角的方式推动和拉近镜头来拍摄邻居家的一场场电影。每个窗口都可以看作是一出戏,邻居被放大到了屏幕正中,并且会随着窥视者起和放下望远镜而放大和缩小,观众就是男主人公,同时也暗指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有一半的故事都是拍摄的邻居的生活场景。我惊叹的是希区柯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对于对面邻居家的拍摄,几乎用纪实的手法,没有画外音,隐约能听到邻居谈论的话题,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来想象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一个窗口到另一窗口的跟,就是一种内部蒙太奇。我们可以猜测,但同时这种猜测也是伴随着时候男主人的推理来猜测的,因此,观众的情绪很容易被电影带着走,这就是希区柯克的神奇的地方。从爱森斯坦开始,电影的蒙太奇的本质得到凸显。希区柯克在这里蒙太奇套蒙太奇的创造力让人惊叹。说起希区柯克对电影拍摄手法的贡献,电影史上的书写得是一大堆一大堆的。3、关于看老电影这部电影是1954年的老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电影了。每次看老电影,总觉得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怎么拍电影,有些累。几乎所有的老电影都是一部教科书。记得本科上电影史的课,老师几乎是一格一格的给我们解释《巴顿将》、《毕业生》、《公民凯恩》这样的经典电影教科书。比如《巴顿将军》开头那个长达10分钟的演讲是怎么拍的,比如《公民凯恩》中什么时候奥逊·威尔斯拍出来了第四面墙,比如《毕业生》里面水下主观镜头是怎么拍的等等。当初去看安东尼奥尼影展,可害苦了我,《扎布里斯基角》这样相当实验性的电影看得我头痛。这样的一种习惯造成了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感官享乐,而成了一种学习的任务,颇有些苦恼。电影很有趣,曾经我也这样想过:如果我都看懂了门道,那我该失去多少乐趣?如果我能清晰地判断出这个镜头为何而设,这个对白有何作用,那么我还留有多少空白给自己去体会这部电影所要带给我的喜怒哀乐?于是开始的时候我是抗拒接受一切启蒙,只为了保留自己内心那块空地。但是渐渐发觉,如果我其实不懂得电影却自以为我懂得,那我还是失去了很多乐趣。电影是什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电影到底是谁的梦想?谁的作品?一部电影成功要感谢的人那么多,但是他们付出的汗水在哪里,你看见了吗?所以现在看电影也理智多了。有些电影就是用来享乐的,比如张艺谋的历史巨片,仅供娱乐;而有些电影就是拿来学习的,于电影的思想性,有各种欧洲电影,于电影的形式创新,有布鲁艾尔、安东尼奥尼、特吕弗、好莱坞等等。那么关于希区柯克的电影,他做出了很多贡献,而后人也几乎把他学光了。其他不提了,就拿不久前的《云水谣》的开头就是抄袭《后窗》开头那个缓慢摇动镜头的大全景的。电影史上,后辈向前辈致敬大致有几种形式:有两种很直白的电影人,一种是直接在自己的电影插入一段他喜欢的某导演的电影,或者与主题有关,更甚的是那种与主题无关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他的敬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库斯图里卡在《亚利桑那之梦》中那个执着而可爱的想做个电影演员的“猫王”,他总是在各种场合不停地模仿希区柯克《西北偏北》里那个长达7分钟的飞机追人镜头,表演得认真而可笑。另一种直白的人会再次翻拍某部经典电影,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经典总是已经被经典化了的,要超越很难,否则只会自讨苦吃。另外两种人就没有那么直白了,一些稍稍“聪明”的人会把这种崇拜之情隐藏起来,只是不动声色地把前辈的某个拍摄场景或者拍摄手法化用到自己的电影中。这样的一般都叫做抄袭。但是辨认出来比较难,这就需要那些阅影无数,记忆力惊人,火眼金睛的影迷了。另一种人才是真的聪明,他才是那种真正地把前者的东西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电影人。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侯孝贤说他深受特吕弗和小津安二郎的影响,但是我们在他的电影中是看不到二者的影子的,侯孝贤能够把这种影响化为自己的风格,也才成为一名大师。好了,写得太多了,回到希区柯克。特吕弗说过,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也是好看的爱情电影,他的爱情电影也是好看的悬疑电影。因此,本片也是一部相当好看的爱情电影。这不是我想说的主题,所以不再赘言。对于他的电影,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的电影就是能够兼顾商业和艺术并自成风格,就是能够创造出一堆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所以他才能称其为大师。有两本书是希迷必备的:一本是特吕弗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身为“作者电影”的倡导者,特吕弗也是一个导演,他正是以这样的姿态去仰慕希区柯克并且把他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另一本是拉康的学生齐泽克编的《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有希迷说,翻开这本书,篇篇都是牛文,个个都是与搞电影无关的社会学、哲学学者写的文章,是给那些“电影学博士”做个示范,让他们学习学习高端的电影理论文章应该怎么写。这本书不但对实践拍电影的人没什么大用,而且对那些以电影作为娱乐的人也没什么用。不过,这本书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再玄奥的研究也要立足于影片文本的分析,细读法永远不过时。因此看看正宗学院派的另类讲解也是一件思想娱乐,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