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材拍出了烂电影!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10:15:45人气:0
东京审判

视频东京审判状态年代:2006

主演刘松仁朱孝天曾江谢君豪更新时间:2022-09-28 18:35:54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刘松仁饰)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大公报》记者肖南(朱孝天饰)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战前相爱的恋人和田芳子(林熙蕾饰)与他相会。在宴会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却预感到此行必定多艰难。 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

看完了《东京审判》,原来以为这部片子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好片。说实话看过之后觉得失望,这部片子甚至不如一部三流的法庭辩论片。如果不是审判日本战犯,这种片子我压根儿不会去看。感觉那些狡猾、凶狠的日本人在法庭上简直是呆若木鸡。而我方的辩护律师一个个慷慨陈辞,根本就没有激烈斗争的感觉。简直就是我方律师的个人秀,期间还穿插了儿女情长的莫名其妙的情节。简直就是2006年第一大烂片。我看过一部美国片《判我有罪》,人家这种片子都拍的精彩绝伦。法庭上的辩论让人感觉紧张的缓不过气来,《东京审判》这种片子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失败的一部电影!本来很好个题材,却一点创新都没有,接近于流水帐的叙事方式,相信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电影要这么拍都能成所谓的“大片”,那么满地都是“经典”了。其硬伤有多处:1.几个中国人,在国际上表现得很牛的样子,使外国人折服,于是由衷地佩服中国人,并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情节也不知看过多少遍了。2.现在的编剧也不知怎么了,不管什么片子,都非要加上点爱情,还往往是那种无疾而终的爱情,一个为救另一个而死,反正两个人肯定成不了。3.敌人阵营里肯定有顽固派和转变派,顽固派就顽抗到底,死不悔改。转变派就在内心深深第谴责自己,甚至不惜以死谢罪。4.敌人肯定是狡猾的、狡辩的、死不认错的,但最终再好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肯定要失败的。这样的电影,注定被遗忘,其票房基本靠行政性指令和团购支撑,两个小时的片子结束了,狗血的爱情故事+爱国主义诗朗诵演讲报告会结束了。如果说这只是一部烂片,也就算了。我一辈子看过的烂片不缺这一部。问题是这部片子的名字叫东京审判,如果叫爱在东京什么的,我反应也就不那么大了。全片看完,我不知道东京审判历时近三年干了些什么,所有国家如美国、英国包括蒋介石政府在里面的作为在哪里。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一直遗留到现在。日本天皇如何逃避审判(这是远东审判的重点仅用了一句旁白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当时的主控官是想将日本天皇也加入到战犯中,美国和日本达成了什么协议。对日本的审判是不彻底的,这也是现在日本军国主义还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也知道两个小时的内容涵盖不了那么多,可你至少可以有个角度描写一个重点吧。你都有时间三角恋,你没时间说这些?再往后,就让人不耐烦了。发现导演也就一愤青而已,连庭审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开庭伊始,首席法官威廉面对辩方律师的回避请求,一脸的气急败坏,还得靠咱中国的梅法官去说服教育。对于任何一名职业法官来说,讲究的是规则、事实和逻辑,不可能如此的情绪化,设若果真如此,那么他真的没有资格做这个法官。总之,这段情节一下子就降低了东京审判的庄严性,让死难者受辱,导演似乎在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日本人至今不承认东京审判的结果。朱孝天林熙蕾的出现,更是不伦不类。昔日的F4帅哥怀抱中弹林MM痛哭那场戏,真是够虚假。看来高导演还是适合拍些《火星花园》之类的青春剧,至于这些深沉凝重的历史题材,就不要沐猴而冠了。比较NHK电视台等日本推出的同类影视节目,《东京审判》太肤浅,太情绪化了,根本没有面对历史事实所应该具有的冷静和理性。一段最惨痛最屈辱的历史,居然被拍成这样。情节支离破碎,完全自说自话。像大多中国电影一样,不能很好驾驭内容庞大丰富的历史题材,还不如看记录片!没有饱满、细腻的故事人物情节做铺垫,整部电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迹太过着重明显,就像高高的脚手架只四只细杆子撑着,显的底气不足,但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骚首弄姿地扭摆。能被糊弄的热泪盈眶的也就是咱中国家里的观众了。试想,这样的电影若是让欧洲人、美洲人来看,能打动人家么?就这部电影而言,国内电影对战争的理解仍然还停留在狭隘、肤浅的爱国主义和大汉民族主义层面上,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还是多学学欧洲战争电影吧。有些媒体把导演高群书捧成了民族英雄,对他借钱拍摄《东京审判》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影片本身的浅薄和狭隘。借钱与资金短缺不能成为拍摄烂片的借口。如果纯粹是商业娱乐片倒也无伤大雅,但影片题材如此厚重,它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体认,而且影片居然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而自居,如此就不能对这部影片抱以宽容了。看完电影,使我有个不厚道的想法,导演把国人都很关注的题材作为自己进军电影业的机会,甚至是为票房服务。我宁愿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拍摄与制作的过程缺乏经验和严谨,或者水平与功力不够。但是结果实在叫人遗憾。影片频繁的“切”经常使整个画面变黑,坐在电脑前的我尚感觉不舒服,足以想象坐在超大的银幕前的感觉,影片的导演让我想起了以前家里那台在换台时没有画面停顿功能的电视机。但导演似乎并不在乎观众的感觉,频繁的切换似乎成了他的杀手锏,在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就一“切”了之,使整部影片极为散乱。像曾江审问那个小偷的时候,本来就是两个人对话,虽说距离太远难以采用正反打,可也不至于在这之间加上明显的切换啊,画面黑过之后出现曾江的镜头,我还以为他又要询问别人了,没想到小偷先生还要慷慨陈词。更严重的是,导演不只是在讲不下去故事的时候进行切换,在影片情感马上就要到达高潮的时候也要来这手,在英达扮演的律师提供九一八事变证据后,本来可以将被告无言以对的神态展现出来,让人解解气,没想到导演只是给了对方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然后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观众为英达的精彩陈述而叫好。旁白记得徐静蕾在说到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来信》的时候,发现电影的旁白太多了。虽然我对徐才女的导演水平并不是特别认可,但很认可她的这种感觉。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是因为她要用光影讲故事,而不是旁白,像《阿斯匹林》那样的作品简直就是朗诵MV,根本不能称为电影。王家卫的电影有时会有旁白,但你可以感到那旁白确实是电影人物心中所想,而不是编剧和导演硬加上去的,这就是用旁白为镜头服务和镜头为旁白服务的区别。说到《东京审判》,以上二者皆谈不上,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时候用旁白顶上。影片中在有旁白的大多数时候,除了空镜头就是和旁白内容不大相关的镜头,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旁白是谁说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确的话,应该是梅汝璈说的吧?可在旁白中讲到“在东京没有欢乐”时,画面上却出现了梅汝璈在酒馆欢笑的镜头,难道旁白中的话只是梅汝璈说给别人听的煽情话语?情节一个那么好的题材,却在整个过程中难以显现出戏剧张力,不得不说是编剧的无能。在我国许多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呆板到虚假的台词,这已经为广大中国观众见怪不怪。《太行山上》是我近期见过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我在看到一些将领说话时,总在怀疑影片的编剧是不是弄到了一本中学生的近现代史课本。而《东京审判》的开始部分,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对中日战争的回顾,也显然犯了这个毛病,难道那些编剧平时说话也都用那种历史教材似的语言?除了台词,影片在许多关键情节和细节的处理上也难以令人满意。比如,在梅汝璈说出想要自杀的念头之前,影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铺垫,还没让观众感受到他的难处他就想要自杀了,不得不令我对曾江所说的“懦夫”评价表示赞同。再有,很明显,影片中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的支线情节是非常失败的。在美国电视剧中,多线发展往往是制胜法宝,但中国的影视剧制作者们往往不谙此道,总是把一些支线情节弄得很滥情,让人见之生恶。本篇就是典型的例子,煽情的失败让人很难对剧中几个人物产生感情,白白浪费了我比较欣赏的曾志伟。而最后朱孝天抱着女友呼喊和痛哭的时候,我没有剧中人那样的伤心感觉,只是在奇怪他为什么不赶紧找医生。梅汝璈最后说服各位法官的戏本来应该是影片的高潮,但却成为了影片另一大败笔。整个劝说过程就像是一个和被告有瓜葛的陪审团成员在游说其他陪审员,而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法庭的公正性,就像开始时日本方面辩护律师所说的那样。我自然不是汉奸,但我对这段台词产生了质疑,因为我感到它的情感成分太多,缺少理性的思辨色彩,这段台词中国人也许能够接受,可外国人呢?他们相信自己国家的代表会被这样一段话而轻易说服吗?所以,当主审法官最后一张张唱票时,我完全没有看《十二怒汉》等待一只只手举起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而当主审法官在说最后一张票会“决定一切”而后又故意停顿时,我不禁想到了《幸运52》里李咏公布答案的神态。最后旁白响起,说到每个法官“永远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投票”,我想起了影片中在处理梅汝霖投票时明显的“亮票”举动,感觉这是导演和编剧在扇自己的耳光。而最后的宣判只在字幕中用“七名战犯被处以极刑”一言带过,为什么不让法官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配上每个日本战犯当时的表情?我们费了半天劲为了表现什么?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片尾用字幕,实在是最简单的选择,毕竟像《鬼子来了》那种由黑白变彩色的神来之笔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本文版权归作者王新禧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