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是典型的人保活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2 00:05:25人气:1
暗算

视频暗算状态年代:2006

主演柳云龙高明宋春丽祝希娟更新时间:2021-11-26 23:40:07

本剧包括《听风》、《看风》和《捕风》三篇。 第一篇《听风》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国家秘密机构701成员安在天(柳云龙)费尽千辛万苦找来有超常听觉天赋的瞎子阿炳(王宝强),让他协助政府找出在台国民党与其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联络的电台,以便掌握情报将他们一一歼灭。第二篇《看风》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初,留过洋的爱国数学天才黄依依(陈澍)因为迷上安在天,随他来到701为国家破译密…

其实《暗算》的剧本相当之差,简直无以复加,编剧再三修改,也改不掉原著的诸多弊病。这是一份描写革命时代的剧本,但就像所有其它那些几经改编的革命文艺一样,在革命时代的原始语言中,它从本质上就是一份极端反革命的剧本。在这份本来应该是颂扬无名英雄的剧本里,凡人都是卑贱的,天才都是高尚的。革命就是天才的活计,没有天才就没有胜利。但天才们并没有怀才不遇。剧本告诉我们,他们根本不懂革命,也根本不愿革命,只有通过革命者安在天伪装成其父兄的努力,他们才终于出山。在安在天的层层诱惑下,天才们略施妙计,便保证了革命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剧本又告诉我们,由于天才充满人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充满弱点,而革命者却充满鬼性-为了革命不惜任何代价,于是天才们必须死,革命者一定生。这不仅是一死一生而已-简直就是革命者以天才们的死来换得了自己的生:在组织的关怀下,阿炳被妻子逼得自杀,黄依依则干脆被疯子打成植物人。我们都知道,作者真正想说的是,革命者安在天如此暴怒如狂,也不过只是追究了两个凶手的罪恶;他将永远无法甩脱自己的罪恶,和滋生他这种革命凶器的严酷制度的罪恶。在这份本来应该是盛赞天才无敌的剧本里,天才们又都是无能的。同样无能的革命者本可以伸出巨掌,将他们救出苦海,却选择了冷眼向洋,任其生灭。天才是心理残缺的人。阿炳不让马吃草却叫马儿跑,夜夜和衣而眠,苦等天上掉儿子。剧本告诉我们,正是在他和组织的双重压力下,林小芳以外遇求子,才造成了最终的悲剧。而安在天在阿炳婚后,一直对他不闻不问,直到他死了,才突然发难,以革命的名义,进一步逼死了林小芳。换句话说,革命者是一点好作用也没起;黄依依生性风流(作者想必忘了,她的青春岁月是在美国社会气氛最为萧索肃杀的麦卡锡时代度过的,她在彼时彼地也一定是个异端中的异端),一意孤行,她对革命者安在天一见钟情,并抱着与其私奔的幻想来到保密单位701,结果凤求凰而不得,退而求其次亦不得,与培训中心主任汪林(这是作者为了证明制度的非人性,而着力塑造的一名生活苦闷、了无长处的共产党干部)的艳遇最终成为死结,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安在天及其革命任务大踏步的前进,而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却大踏步的倒退。剧本告诉我们,正是在安在天见其心死而不救的铁石心肠,造成了黄依依最终的悲剧。而小雨之死在悲剧末尾的重现,只不过是革命者害人害己,一生无能的最后注脚。大家看看,不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吗?和一切以翻案为纲的大小翻拍剧相比,《暗算》本来是一份相当格式化的反革命电视剧剧本,完全没有新意。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摄成的电视剧竟然变成了一部沉郁而雄浑的革命史诗,不能说不是“人保活”的切实反映。是《暗算》的导演、监制和演员齐力撑起了这一张毫无疑问是反革命的文艺黑旗,并用他们的血将其染成了鲜红灿烂的颜色。在这种意义上,电视剧《暗算》无疑是富有革命性质的。在这场革命中,作为导演、监制兼演员,柳云龙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在这些努力里面,将第三部《捕风》置于前两部之后放映,尤为点睛之笔。如果没有第三部对三十年代共产党人斗争生活的描述,前两部中再好的表演也将成为白费,因为它只是单调地把革命者重塑成冷冰冰的国家机器,把他们的信仰雕琢作要人命的金刚无常,而全不解释革命者是怎么来的,国家是怎么来的,哪里来的信仰;也不解释为什么要有革命者,为什么要有国家,信仰是什么东西。而这些正是第三部的内容。正是因为有了第三部,前两部的铺垫才有意义,《暗算》才成为一个丰满的剧本,一本完整的故事,一段可信的传奇;也正是因为有了第三部,全剧末尾响起的国际悲歌才有意义。老年安在天躬着身子,慢吞吞地在上海摄影棚的大街上踱步,他向远处望着,望着,街上突然闪出了从反动派追剿中靠易容术和同志掩护死里逃生的父亲钱之江,刚刚在黄包车里坐定,突然被一路跑来的小安在天撞到了。小家伙转眼跑开,车子缓缓前进,父子两人短暂地对视了一眼,这一眼那么短却又那么长,一直看到了安在天的老年。他躬着身子,慢吞吞地在街上踱步,在父亲的注视下笑着,又慢吞吞地走开了。在这一整段场景中,扑面而来的国际歌声,是激昂雄越的天外之音。不仅是《国际歌》的运用,整部《暗算》的音乐处理都十分到位,就像各角色的选择和柳云龙的发挥一样,气闲神定,举重若轻,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正是他们英雄般的演绎,把丢弃了的理想再度拾起;正是他们英雄般的演绎,让遗忘了的英雄重归故乡;正是他们英雄般的演绎,使一部唯天才论的庸俗反革命戏最终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也使我们明白了物极必反本来是自然的真理。因为革命者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是真实存在着的,就像这个国家,就像支撑她的信仰,就像热爱她的人民。任何意图诋毁他们的文艺作品,不论是苦口婆心长篇大论,还是循循善诱口口相传,到最后的最后,都只会变成一撮永远无人提起的垃圾废末。扫掉这撮废末的,将是黎明时最初的阳光。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