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19 20:43:39人气:0
黑镜

视频黑镜状态:超清年代:2014

主演罗里·金尼尔鲁伯特·艾弗雷特丹尼尔·卡卢亚托比·凯贝尔更新时间:2022-09-28 19:33:21

这部英国迷你剧由3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天佑吾主》:首相MichaelCallow(罗里·金奈尔RoryKinnear饰)被熟睡中的紧急电话召回办公室,得知广受喜爱的王室成员Susannah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匪夷所思。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 《一…

让英国首相MLtoapig,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toa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开。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toapig。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toa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toa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toapig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toapig来实行拯救。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toapig呢?当然不能。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toapig”。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toa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整个故事既是ANational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同时更是Apersonalelegy。本文版权归作者hnzyljr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