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互联网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6 06:27:36人气:0
互联网之子

视频互联网之子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2014

主演亚伦·斯沃茨蒂姆·伯纳斯-李科利·多克托罗彼得·艾克斯莱更新时间:2020-08-06 20:54:52

本片《互联网之子》讲的是编程天才和信息活动家亚伦·斯沃茨的故事。 从参与基础互联网协议RSS到联合创办Reddit,斯沃茨的足迹遍及整个互联网。 但斯沃茨在社会公正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信息存取的雄心壮志, 使他陷入了一场两年之久的法律噩梦。亚伦的故事也触动了对他如雷贯耳的网络社区之外的人们。

有人建设互联网赚了大笔大笔的钱,有人建设互联网,只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我们故事的主角AaronSwartz把自己定位为后者。他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爱学习,爱分享,接触计算机后,很快学会了编程,并融入Hacker社区,14岁就起草了RSS1.0协议,后来参与的CreativeCommons的推广,创建了OpenLibrary.org,在MIT期间,成为了著名网站Reddit的创始人。这个阶段的主角是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创造着去推动世界的进步。然而,对于互联网精神的执着,对于知识开放的执着,让他做出了一件惊动了政府的事情。在MIT期间,利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Jstor的便利,他用个人电脑批量下载Jstor上的学术论文。其实,批量下载论文的事情常常会发生,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有发通知叫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数据提供方会探测这样的行为,然后封锁IP,严重的会封锁整个学校的IP段,导致其他人也无法下载论文。我们的主角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他只是换了一个IP,继续下载。他为啥要批量下载文献呢?据说他是要试图从大量文献中试图分析出政府的资助是否会导致科研结论产生偏差(bias)。而Jstor方面并没有因此直接关闭MIT的论文数据库访问。他们通过IP的定位,找到了主角放在机房的个人电脑,并且在机房放置了摄像头,收集证据,好对“嫌犯”进行指控。然后,我们的主角被抓住了。批量下文献到底是个什么事呢?可能不是科研圈的朋友们不知道。科学家们寻求资助,建实验室,带着一群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技术员辛辛苦苦地做实验,最后变成一直论文发表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论文本来就应该是公共领域(publicdomain)的内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阅读。但是,让公共领域的内容公开,却是一件可以赚钱的生意,影片中拿了Pacer的例子来说了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的电子档案(Pacer)理应是公开的,但是他们仍然向普通人收费。我们的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写了程序,从可以自由访问Pacer的公共图书馆下载了大量的数据,上传到了一个不向普通人收费的Pacerrecycler的网站。同样,科研论文本也应该是没有版权的公共领域的内容,而出版商们依然向读者收费,个人读者购买每篇论文需要约30美元(想想科学家们平均每人每天至少1篇的论文阅读量……),而研究机构可以包年购买论文数据库,在指定时间内,有“无限制”访问权限。MIT和大多数研究机构一样,购买了Jstor提供的数据库。而我们的主角正是用一台电脑,模拟了一个人,去批量地访问这些论文。这样的行为,却被叫做“偷窃”、“盗版”。很快,这个案件被政府盯上了,FBI来找人,政府逼迫主角签署认罪状。他们明确的告诉了主角的父亲,他们就是要把这个案件做成一个样板,杀鸡儆猴,让那些不安分的Hacker们不要“制造麻烦”。一向鼓励创新的MIT,在这个问题上也做了缩头乌龟,宣称“中立”。然而,在宣判之后,Jstor很快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声明说,起诉Aaron不是它们的意思。同为自由了奋斗的RichardMatthewStallman,周游世界各地向人们演说自由软件和他的GNU公共许可证(GPL),选择的方法更加聪明。他建立的自由软件基金会,作为GPL的法人,从而可以适应美国的版权(copyright)法;而GPL本身确实鼓励共享的反版权许可(copyleft)。所以采用了GPL协议发布的软件,他们的版权保护的法人都是自由软件基金会,GPL即保证了作者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不受版权的约束,又保证了盗用GPL保护性的信息,依然可以依据美国的版权法进行诉讼。而我们的主角没有那么“聪明”,他并不了解美国法律的庞大。依据MIT和Jstor之间的协议,主角这样的行为,法律上,确实是在盗用Jstor的服务,哪怕论文本身是没有版权的,但是把论文编篡而成的文献数据库,却是可以有版权的。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公共领域的内容如何才能公开?有意思的是,这些年,OpenAccess的期刊突然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对我个人而已,搜到的感兴趣的论文OpenAccess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不能否认,这个很有可能与我们的主角有关。就像主角自己说的(大意):互联网是个最好的地方,也是个最坏的地方,一边是信息的开放,人人都能发布,一边是信息的审查,人人都被监视(在中国,互联网还被封锁),它们会一直存在。而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主角领导的demandprogess最终引领的大众改变了SOAP的结局,这是在表面上民主的美国,民众获得的一个大胜利(P.S.我就收到过anti-SOAP的邮件)。在中国呢?类似的陈寿福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甚至在程序员社区里都没有喊出响亮的声音。更别提逆历史潮流而动,未立法,误国误民,一直躲在暗处却无孔不入的YOUKNOWWHAT了。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控制了未来——但是互联网,从来都是我们每个人的,虽然一直有人想从我们手里把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夺去,但他们还没成功过。捍卫我们的互联网,需要更多网民的觉醒。AaronSawartz是有名的一个,是英年早逝的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本文版权归作者jamesr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