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90年代的一切:自杀手册、转生战士、最终战争、EVA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11:24:16人气:0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咏叹调真心为你

视频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咏叹调真心为你状态年代:1997

主演绪方惠美林原惠美三石琴乃宫村优子更新时间:2015-04-11 10:33:11

神秘的EVA零号机驾驶员绫波丽,在与碇元度约定之时,来到了NERV底层中央教条的红色水池边。她的命运似乎就将在此结束。 在危急时刻,葛城美里不但要完成加持良治交待的对“第二次浩劫”真相以及“人类补完计划”的探查工作,还要保护碇真嗣与明日香,以及防备SEELE 对初号机与二号机的物理接触。 出于对碇元度的憎恨,赤木律子接受了SEELE引爆MAGI的提案,她能否成功?长期与SEELE共…

时隔多年重温了一遍《真心为你》,于是想写一点有关EVA那个时代的内容,因此这篇散漫的8000多字长文不是EVA的影评,更多是关于EVA那个时代、即80、90年代的气氛。永无止境的日常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刚刚落下帷幕的时候,作家鹤见济出版了《完全自杀手册》。该书由于详细科学地介绍各种自杀方法(确实不带一点猎奇性),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鹤见本人称,这本书只是纯粹介绍自杀的方法,既不是自杀报告,也不是讨论“为什么自杀”、自杀对错之类的冗长议论,更不是名为自杀、实则满篇说教的标题诈骗。全书正如作者本人所说那样,介绍了服药、上吊、跳楼、割腕等各种方法,诸如上吊死的最轻松,而割腕失败率较高等,非常诚恳地实现了“诺言”(当然也难免遭受鼓励自杀的批判,虽然作者并没有这个意图)。《完全自杀手册》的现象级人气背后浮现的是90年代的普遍社会心理,社会学家宫台真司恰到好处地将其形容为“永无止境的日常(終わらなき日常)”。もうデカい一発はこない。22世紀はちゃんとくる(もちろん21世紀はくる。ハルマゲドンなんてないんだから)。世界は絶対終わらない。(『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再也不会有“大事件”发生了。22世纪将会如期而至(当然21世纪也会,根本就没什么最终战争)。世界是绝对不会完结的。(《完全自杀手册》)的确,在90年代的年轻一代看来,自己生活的世界总少了一些“刺激”,毕竟父辈那一代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大事件”,5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冷战危机,核战争的阴影,60年代的安保斗争。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物质极其丰富的另一面,却是生活意义本身的消解,希望像父辈那样身处历史洪流的年轻一代,最终不得不失望地承认,“政治的季节”已经远去,世界永远不会完结。从1969年开始,富士电视台每周日晚6:30都会播放一个动画《海螺小姐(サザエさん)》,讲述矶野一家和谐的家庭生活。这部动画自首播以来,一直经久不衰,矶野家的家庭生活也因此一成不变地持续了50年。而就在90年代即将到来的时候,孩子们中间开始流传一个关于“海螺小姐”一家的“都市传说”:其实“海螺小姐”全家已在空难中丧生,他们转生成了海鱼,在永远的梦境中持续过去的家庭生活。孩子们以他们不同于大人的敏锐感知到《海螺小姐(サザエさん)》背后隐藏的矛盾:描写日常的《海螺小姐》,实则一直存在“异常”,海螺小姐的家庭成员无论经过多少年,年龄也不会变化,虽然有季节变迁,却丝毫不会影响到海螺小姐一家居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会发生任何异常的事件,只有日常的周而复始,昨天和今天一样,未来如现在的重现,正是在这样一个日常的世界里,时常浮游着死亡的气息,如三岛由纪夫所说,“比战争更可怕的是‘日常生活’”(《假面告白》)キーワードは「延々」と「くり返し」だ。延々と続く同じことのくり返し。これが死にたい気持ちを膨らます第1の要素だ。(『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关键词是“持续”和“反复”。同一件事漫长地持续、周而复始。这正是促使人憧憬死亡的第1因素。(《完全自杀手册》)寻找前世的少女1989年8月16日,德岛县发生了一起轰动性的自杀未遂事件。据当时的报道,16日夜晚,德岛市内町旭野的自行车道内,该市三名读小学的女生试图服药自杀。幸运的是,路人发现倒在路边的3人后,迅速叫来救护车。3人当中,两人服药,暂时入院治疗,另一人未服药在接受调查时透露了该举动的理由。原来她们的目的是让自己处于失去意识的状态,以觉醒回到自己的前世,她们甚至从暑假就开始精心计划这次“前世之旅”了。3人各自拥有自己的“前世的名字”:艾丽娜、米路夏、弗罗娜。“前世的名字”在她们的学校里也非常流行,许多学生互相以“前世的名字”称呼对方。实际上,80年代末期,“寻找前世的转生战士”早已在年轻人中间形成了风潮。在80年代流行的灵异杂志《MU(ムー)》的笔友交友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交友介绍:如果你是战士、巫女、天使、妖精、金星人、龙族,请给我来信一时间,日本社会仿佛充满了“转生战士”,他们纷纷声称自己前世是战士,并且寻找同样的人。致各位最终战争的战士3岁时,我就已被告知自己的命运,我是正在开发超能力的战士中的一员。相比其他人,我拥有非常特殊的超能力。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战士、拥有强大的超能力,请和我一起为最终战争做准备吧。另外,记得“XXX”这个名字的人,也请给我来信。我出生于68年2月2日,水瓶座,A型血,能量光环为紫色。我也是接受过神谕的巫女。知道其他人的前世或守护灵、能量光环颜色(并未经过特别训练)…(后略)我肩负了人类史以来的重要使命。虽然目前我还不是超能力者,也不是战士。但我会在1990年1月1日觉醒。对我的使命感兴趣、愿意帮助我开发超能力的ESP战士请给我来信。(注:ESP即超能力的缩写)对超能力和解脱感兴趣的人,对人生抱有疑问和不安的人,不论你的年龄、性别,请给我来信吧。我是奥姆的会员。当然也有和前世、转生、超能力毫无关系,只想去中国治疗脱发的人。当时流行的“传说”称,中国有款101生发药很有人气,甚至有人专程去中国寻找这个一灵药。年纪轻轻,却烦恼秃顶。想去中国寻找101生发药,但准备还不充分。希望有资金充足、理解我的烦恼的朋友,请你资助我一些费用,以下是我银行卡号:XXXX。《MU》交友栏“ペンパル(Penpals笔友)”上刊载的交友信息充斥着超能力、转生战士、最终战争、失落的古代文明等当时的流行词汇。在那个网络还未普及的年代,各种“转生战士、“前世少女”向杂志交友栏投稿,寻找和自己同样的“战士”、“超能力者”,其中地名、名字或者一些特殊符号被视为确认同伴的重要线索,因此杂志交友栏上,“对XXX有印象的人请来信”、“等待记得○○这个名字的人来信”之类的语句随处可见。现实中的潮流也直接在当时连载的漫画中得到了呈现,如日渡早纪的漫画《守护我的地球》(ぼくの地球を守って)。该漫画1986年-1994期间连载于少女漫画志《花与梦》(花とゆめ)。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外星人千年以后转生成为现代的日本人,随着前世记忆的逐渐恢复,他们重新取得了过去的超能力,开始解决现代日本发生的各种事件。故事的序章就和《MU》交友栏上的“转生故事”如出一辙,主人公身怀超能力、开始觉醒,为了与转生的前世伙伴再度相聚,在杂志上征集笔友。除了当时流行的超能力、外星文明、前世等要素以外,这部作品还加入了少男少女之间的恋爱纠葛,自然备受年轻读者的追捧。在漫画的推动下,寻找前世的风潮更加蔓延,“德岛小学生事件”发生后,作者甚至不得不发出声明,提醒大家区别漫画与现实。杂志《MU(ムー)》在70年代末的灵异热潮中诞生,创刊时靠着刊载UFO内容积累了大量人气,报道题材也主要是外星人、超能力、灵异现象、古代文明之类。在80年代的前世热、战士热中,《MU》可谓是主要阵地,甚至动画导演新海诚也回忆自己中小学时喜爱阅读《MU》。在电影《你的名字。》中,三叶的同学勅使河原(テッシー)是《MU》的读者,喜爱各类灵异、超现实现象。新海诚导演本人表示,自己特意安排《MU》这个细节,以丰富勅使帮助三叶的动机。右下角的《MU》废墟上的救赎1988年的动画《阿基拉》(アキラ)展现了未来的废土世界,被“阿基拉”的力量毁灭后的东京,废墟上幸存的人类已经丧失了平和,街斗、革命成为日常。片中融合了最终战争、致幻剂、左翼运动、新兴宗教等众多要素,导演大友克洋也被称为是“毁灭东京次数最多的人”。宫台真司在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说道:“这个年代大概有两种末日情节,一种是‘永无止境的日常’,一种是‘废墟上的救赎(宫台的原词是“核戦争後の共同性”,为方便理解处理成了“废墟上的救赎”)’”。如前所述,“永无止境的日常”是让人绝望的,毫无变化、周而复始的生活逐渐剥离个体对存在的感知,排除一切异常的绝对日常更加散发异样的气息(如サザエさん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死寂”的世界里,绝望感日益滋长,于是对死的憧憬、末日的渴望开始支配人的内心。而“废墟上的救赎”又是另一种末日情节。当现实生活已经沦为“绝对日常”时,或许,只有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外部世界,才能寻找到梦寐以求的“非日常”。这种提供“非日常”的外部世界在亚文化中,呈现为“废土”、“毁灭性战争后的世界”,如《阿基拉》中毁灭后的东京、《风之谷》中充满毒气的未来世界。“废墟上的救赎”并非仅仅停留在亚文化的虚构世界中,1995年1月阪神?淡路地震后的灾区就宛然一个实现“废墟上的救赎”的现实舞台。地震后出现的“志愿者热”似乎印证了“废墟上的救赎”所存在的某种真实性,当时,东京的学生纷纷涌入神户,平时很少做志愿者的学生,此时也热衷于地震的援助活动。在电视上看到废墟的镜头后,就觉得到了那里一定能找寻到什么回了东京以后,始终感到坐立不安,于是又重新去了神户宫台真司在分析地震后出现的“志愿者热”时写道:这些志愿者中毒的学生们,只有通过震后的废墟这面‘镜子’,才能取回在‘永无止境的日常’中变得模糊的自我轮廓。而就在1月的阪神?淡路地震的两个月后,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3人的伤亡,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制造沙林毒气事件的组织是名为奥姆真理教的教团,这个成立于1984年的新兴宗教,在起初只是传授瑜伽的组织(奥姆神仙会),而之后逐渐发展成新兴宗教,改名为奥姆真理教。除了融合了瑜伽、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元素以外,对外喜爱宣传得超能力、神秘体验(比如教主麻原彰晃的空中飘浮)以吸引信徒。实际上,沙林毒气事件前的奥姆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上综艺节目,媒体访谈,发行出版物,以及到处举行演讲会,当时著名的灵异杂志《MU》也刊载了奥姆的修炼体验。在奥姆融合的众多元素中,也能看到动画、科幻等亚文化的影响,奥姆的成员大多30多岁,正好是70年代《宇宙战舰大和号》、《高达》等作品的受众,由奥姆教团管理下的“科研组织”开发的宇宙清新器,取名为“コスモクリーナー”,该名字正来自于《宇宙战舰大和号》的辐射清净装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团宣传的“哈米吉多顿(ハルマゲドンArmageddon)”思想,在基督教中,“哈米吉多顿”是上帝与人间政府的最后战场,善恶对决的最终对决,届时上帝会彻底消灭不肯服从上帝的人间统治者。吸收了这一末世思想的奥姆教团也向信徒宣传道,最终战争即将到来,只有经过奥姆修炼的人才能存活下来。不仅仅是宣传,他们也将实现末世视为目标,原奥姆干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他们希望亲手来实现它。为了测试宇宙清新器,他们散播毒气,他们也试图通过传播沙林或炭疽来自行创造世界末日。他们甚至在研究用等离子武器促使富士山喷发的可能性。深受亚文化影响的奥姆,最终却迈出了亚文化的虚构世界,企图将虚构的“末日舞台”搬到现实中来。在亚文化沉迷于虚构的“末日废土”时,奥姆选择在现实中实现末日,以此来实现他们所期望的“废墟上的救赎”,如宫台谈到奥姆的举动时所说的:(他们)难以忍耐‘永无止境的日常’,想尽快将‘废墟上的救赎’变为现实。自我实现的14岁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东京电视台播出了26集的TV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以下简称EVA)》,制作公司为GAINAX,导演庵野秀明。EVA的故事舞台设置在未来,“第二次冲击(セカンドインパクト)”的大灾难发生15年后的东京,14岁的中学生碇真嗣有一天突然被长年分居的父亲招募进秘密组织NERV(ネルフ),驾驶一种巨型人形兵器——EVA,与来历不明的巨大怪物“使徒”展开战斗。动画在当时播出后取得了广泛支持,赢得了400亿日元的商业成功,成为继《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机动战士高达》系列之后的又一部人气作。但EVA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后出现的这部作品,如一面镜子映射了时代的不安,同时也预示了下一个时代精神的方向。1995年最大的文化事件,无疑是同年10月播放的TV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动画导演庵野秀明制作的这部作品在创造了巨大人气的同时,也给90年代后期的文化环境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之后持续数年的第三次动画热的开端。(宇野常宽《ゼロ年代の想像力》)充满末世气息,大量呈现宗教象征要素,以及后期对人物心理伤痕、自闭倾向的刻画(90年代出现一批以描写主人公心理伤痕为特点的作品群,代表人物为村上隆、江国香织等人,被大冢英志揶揄为“幻冬舍文学”),对90年代的时代气息的捕捉,说EVA是90年代的象征也毫不为过。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动画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呈现出巨大的风格反差(前半部分出现诸如人类补完计划、使徒、莉莉丝、神秘组织NERV等大量宅系元素,而后半部分却将焦点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放弃了前面背景的解密),在播放后也备受争议,当时评论界更是因此分为“拥护”和“不拥护”两派,在对EVA的评价上形成了激烈的对立(如冈田斗司夫对EVA进行了激烈抨击,而东浩纪、伊藤刚等人站在维护的立场)。在一开始,EVA显然遵循的是传统机甲动画的设定和主题,偶然被卷入战争的主人公,在父亲的命令下驾驶巨大的人形机甲战斗,这一情节本身并不新奇,而是机甲动画一贯的主题:主人公乘坐父亲制造的巨大机甲,在不断展开的战斗中获得成长。事实上,“主人公通过机甲这一‘延伸性的身体’战斗,获得成年社会的认同,以此成长”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即教育小说或教养小说,日语为ビルドゥングスロマーン,德语Bildungsroman音译,指启蒙运动时期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形式,以一位年轻主人公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模式一直日本战后机甲动画的主题。而在《EVA》产生的90年代,不断分化、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社会已经难以给予寻求成长的个体以“自我成长”的意义,因此,后期的真嗣始终拒绝乘坐EVA的姿态,无疑是宣告经由社会承认获得自我价值这一成长模式的破产。无法通过社会完成自我实现,但个体仍然拥有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动画中,真嗣反复自问“为什么驾驶EVA”、“我到底是谁”等问题,显示了14岁的少年对自我的强烈渴望),于是《EVA》在TV版的最终话给出了一个揶揄性质的结局。全登場人物に囲まれ、自分を発見した主人公シンジが拍手され、人々は口々に彼に「おめでとう…」と言う。このラストシーン、思い当たる人もいるだろうが、自己啓発セミナーのカリキュラムの最後と見事に同じなのだ所有登场人物将主人公围在中间,面对终于寻找到自我的主人公,大家纷纷鼓掌,致以“祝贺你”的祝福。这最后的一幕,或许已经有人觉得熟悉了,与自我开发训练营如出一辙。(大塚英志『「おたく」の精神史』)自己啓発セミナー(自我开发训练营)是当时流行的心理辅导形式,训练营这个团体宛然一个小型的社会,参加者在特有的问答形式下接受自我开发的心理辅导(《EVA》TV版最终话的大量问答与之相似),最后在其他成员的祝福下,通过团体内部的承认获得自我的意义。大塚英志认为,这个结局讽刺性地证明:“这个时代的自我成长,只能通过自我开发训练营这种方式才能实现”。随着“政治的季节”的结束,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丧失效力,而原本固定的共同体、社群也在高度流动性的社会中逐渐失去稳定性,曾经通过社会的认同以实现个体价值的成长模式不再具有意义。于是,希望自我实现的个体不得不在一个个仿真的“小社会”中寻求成长,奥姆之类的新兴宗教应运而生。在教团内部的相互承认下,成员获得了某种类似于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然而,这种自我实现本身只是暂时性的,也不具备普适性,正如心理训练营一旦结束,模拟的“小社会”烟消云散,获得的“自我”也因此失去了意义,教团内部的自我实现也并不适用于教团外的社会。因此,逃离高度流动的真实社会,而在人为制造的仿真“小社会”中获得自我实现,这一模式实际上难以成立,正如仿真的社会无法取代真实的社会,仿真社会中的“自我实现”,也不过是一场团体内部自导自演的过家家游戏。《EVA》TV版在这个意义上,给出的正是这样一个揶揄性的结局。1997年7月,《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剧场版《Air/真心为你(Air/まごころを、君に)》上映。在剧场版当中,庵野秀明给出了另一个结局。在剧场版中,真嗣仍然始终拒绝乘坐EVA战斗,展现了对以往成长模式的的拒绝。故事的结尾,“人类补完计划”最终启动,所有人都在莉莉丝(Lilith)的影响下“溶解”了自我(就像重新回到母胎内的状态),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消失。在莉莉丝的反AT力场影响下,所有人的AT立场(自我)溶解成液体,成为了LCL之海的一部分,伴随着《来吧,甜蜜的死亡(甘き死よ、来たれ)》的歌声“Itallreturnstonothing”,第三次冲击(サードインパクト)开始了,世界走向了毁灭。因有他者存在而无法避免冲突的世界消失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给予所有人绝对承认的“乌托邦”,这是一个近似于母胎的绝对安全的世界。接下来展开了一段关于“梦与现实”的对话,对90年代的虚构与现实的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真嗣:梦到底是什么呢,我不太明白什么是现实。凌波:你无法正确把握,他人的现实与自己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吧。真嗣:只有在梦中才能找到幸福吧,我不知道幸福究竟在哪儿。凌波:所以这不是现实,而是没有任何人的世界。真嗣:不能做只有我一个人的梦吗?凌波:这并不是梦,只是以此来补偿现实而已。真嗣:那我的梦在哪儿?凌波:那是现实的延续。真嗣:那我的现实在哪儿?凌波:那是梦的终结。此时试映会现场的影像出现在动画里,观众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的“现实身影”竟然闯入了动画的虚构世界。而在镜头的快速切换中,甚至可以看到网络上对导演本人的谩骂、以及对GAINAX的纵火宣言。镜头重新转向LCL之海,凌波告诉真嗣:这里是生命之源的海洋,失去了AT力场,失去了自己形体的世界,到处都有自己,却到处发现不了自己,一个暧昧、脆弱的世界。真嗣:我死了吗?凌波:没有,只是一切都融为一体了,这是你所期望的世界。真嗣:但这是不对的。即便他者的存在会使自己感到不安,真嗣仍然拒绝了溶解自我、与所有人融为一体的“乌托邦”,希望回到真实的世界。拒绝回到“母胎”的真嗣,和初号机一起冲破了莉莉丝的身体我仍然不知道幸福在哪里,但我会在这里继续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未来,为了保持自我,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再见了,妈妈故事的最后一幕,毁灭后空荡荡的世界里只剩下真嗣和明日香(アスカ)的身影。然而,两人并未像亚当和夏娃在最初的世界那样,绝对地依存对方,真嗣掐住明日香的脖子,明日香并不掩饰对真嗣的拒绝,吐出“恶心(キモチワルイ)”几个字。LCL之海外的是一个依旧充满迷茫、被他人拒绝的世界,但这是真实的世界。这个结局让当时的部分观众感到极度不快(这种明显的Otaku批判在Otaku眼中无疑是非常刺眼的,并且作为一个娱乐作品,这个结局也完全没有带给观众“内心被净化”的观感),但庵野却为90年代的自我实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回答:不再逃离这个时代的现状(或逃进母胎拒绝成长,或在仿真的“社会”内部相互依存获得虚假的成长),在社会无法为个体成长提供一定范式的状况下,依然选择摸索自我实现、与他者共生的方式,即便难以避免相互之间的伤害。就在《EVA》剧场版公映三周前,1997年5月27日,神户发生的“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又称:神戸連続児童殺傷事件)”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将90年代自我实现的困难摆在世人面前。14岁的少年A在给媒体的犯罪声明中自称“酒鬼蔷薇圣斗”,在自己崇拜的“バモイドオキ神”赐予的圣名下,通过杀人进行“神圣的实验”。バモイドオキ神为少年A自创的神,左图为少年A所画的バモイドオキ神,右图为朝日新闻记者的临摹对于犯下多起残酷案件的14岁少年A的动机,无论是大冢英志所说的“自导自演的成人仪式”,还是宫台真司在事件不久后所指出的“脱离社会的存在[i]”,都说明了随着90年代社会“空洞化”造成的意义空白、价值赋予的失效,个体对自我实现的焦虑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i]“脱离社会的存在”:宫台真司认为,在“认同供给不足”的社会下,个体为寻求认同,不得不在原来的社会外寻求“另一个社会”,奥姆等新兴宗教教团正是“另一个社会”,成员在教团内可以获得被他人认同的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而酒鬼蔷薇的少年A甚至不再需要“另一个社会”,通过自创的神“バモイドオキ神”,即使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任何认同,也能在“バモイドオキ神”的“认同”下获得自我认同感,因此是“脱离社会的存在”。参考资料:《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終わりなき日常を生きろ》《おたくの精神史》《私たちはどこから来て、どこへ行くのか》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mustard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