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默片的表现:以《淘金记》为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9 23:14:49人气:1
淘金记

视频淘金记状态:BD超清英语中字年代:1925

主演查理·卓别林马克·斯旺汤姆·默里亨利·伯格曼更新时间:2020-08-06 20:20:38

流浪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 饰)随队伍来到阿拉斯加淘金。他在一间小木屋里碰见了通缉犯拉逊,接着淘金人吉姆也闯进来,并抢走了拉逊的枪。拉逊出去找食物时发现了吉姆正在开发的金矿,于是他没回木屋。小木屋里,饥肠辘辘的查理煮了皮鞋充饥,饿的神智恍惚的吉姆却把查理想象成火鸡追杀。突然,一头熊撞进来,两人一起把熊打死,饱餐之后分道扬镳。吉姆发现了拉逊占了自…

在我刚开始正儿八经地看电影的那当儿,要是谁跟我说什么“诗意的默片”、“再难重现的黑白片时代”,我就跟谁急。当然我并非技术万能论者,我不会傻到认为《无极》要比《霸王别姬》要好,但是当时的我认为,技术的进步毕竟给电影艺术本身带来了革新,使电影的表现方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精彩。要不然干嘛现在重新发行的默片都要配乐配音呢?甚至要给胶片着色将其变成彩色片呢?后来我才渐渐认识到,所谓的“进步”绝不是什么客观描述,而是主观评价。“变化”一词才是客观的: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等等新电影形式,都不过是电影技术的变化,而并不必然是进步。技术的积累与丰富,并不必然带来艺术表现的“进步”,甚至“进步”一事,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个人喜好不同,对于不同的电影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放在时间轴线上,也就有了进步还是退步的判断。卓别林与艾森斯坦们不会比当时的电影商们更为愚蠢,也不会比现在的我们更不懂欣赏电影。他们同样看到了有声电影的前景,不仅是商业前景,还有艺术前景。他们知道加入了声音,不仅可以使影院节省雇请乐队的费用,同时确实能够丰富电影的元素。但他们怕的正是这种丰富。他们怕的是在元素丰富了之后,导演对于某一元素的关注会降低,同时元素的引入会破坏默片的简洁明快。初期的有声电影印证了他们的前一点担忧,如《爵士乐手》等电影,由于仅凭“有声”的噱头就能使影院饱满,于是电影本身精彩与否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普及,当仅凭“有声”已不足以吸引观众之时,电影的制作者自然会着力于电影质量,并逐步实现影音的协调,真正发挥有声电影的优势,也便使得有声电影的艺术含量日益上升。鉴之今日,其实3D电影的发展同样如是。现在市场上许多烂片但求以3D一名吸引观众,能起到一时之效,却绝难长久行之。热潮退去,观众变聪明之后,3D电影还是需要落力于其价值本身。到那个时候,3D电影如临其境的优势,才能普遍地和电影的表现结合起来,才会真的出现所谓的3D电影时代。而真正优秀的导演,自然会要求电影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元素都尽善尽美,而不会忽视某一元素,反而多元素的融汇会达成默片所难以实现的表达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卓别林们似乎是过虑了。但卓别林们的另一个担忧却成为了现实。电影元素丰富了,默片时代也就告终了,默片中独特的美也随之告终了。默片之美,就在于其简洁明快,导演所有的意图,都要通过画面以及画面之间的组合呈现。在同一个画面当中,会赤裸裸地、毫不隐讳地将仅有的几个元素显露无遗。就如在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叙述LittleFellow初到舞厅时的那个镜头:远景是在舞厅二楼欢饮的人们,中景是在舞池中拥抱旋转的男女,前景,则是在喧嚣之外,一个人独孤寂寥的LittleFellow,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仿如一张简单而凌厉的黑白摄影,又确确实实像那些我曾十分厌恶的说法:像是一首诗:喧嚣的舞厅/拥抱着欢愉/我在其外。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也无需声音,无需色彩。一旦声音与色彩引入,就会危及到这样简洁的画面,这样明快的表达,和在白描画上填上空白,加上色彩一样,实在是大煞风景之事。从这个意义上,声音、色彩的引入,却是在破坏着图像的纯粹。当图像无需担负起所有的表达时,图像语言所本来所应具有的力度能够剩下多少也便堪忧了。再以《淘金记》中的面包舞一段为例:在除夕夜,LittleFellow想像着和Georgia共进晚餐,并在她面前风趣幽默地表演着面包舞。如果画面是彩色的,那么卓别林雪白的脸部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出,而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被他所表演的面包舞所完全吸引,而难以注意到他脸上那严肃、专注的神情,在整部电影中,滑稽的LittleFellow也仅仅出现了这么一次严肃的神情——在他为心爱之人表演之时。而同样地,引入了音乐的话,可能会增添面包舞的节奏感,但却会夺去观众对卓别林脸上那无声的音乐的注意。进而言之,现实不是听到的或者是看到的,现实是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感悟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电影描绘现实的能力越强,其表现现实的能力就越弱,或者说这样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仅仅是现象的堆砌,或者就拿上面的例子为例,无论电影技术再如何发达,让人们感觉到舞厅的声音、炫影乃至气息,这样确实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却难以让人们感受到LittleFellow内心的孤独与无措。艺术表现手段之间是难以存在着所谓的替代关系的,因为彼此的取向是如此不同,效果又难以比较优劣。电影的出现,并不能取代文学的价值。同理,其实有声电影的出现,亦绝难替代默片的价值与作用。但问题在于,电影不仅是一样艺术,还是一样极其耗钱的艺术,而由于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收回更多的利润,因此投资者会的资金会涌入到更高利润的电影形式中,而导致本来在艺术表现上处于平行关系的电影形式出现了逐次的替代。而第一个被替代者,就是这些诗化的无声电影。这无疑是种遗憾:卓别林拍的电影再多,也总有看完的时候,到那时,也只能去看哈七啦。我并不是说现在的电影不好,但是有时候总会觉得这样的电影是叫人变得越来越蠢了。默片时代中的电影元素虽少,但又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要观众自行提取的。但现在的电影,都是将种种元素一箩筐地扔给观众,甚至恨不得用画外音直接告诉观众导演想干嘛的。现在的观众也成为了日益丰富的电影元素的被动接受者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看懂《四百击》中最后的那个长镜头的?现在的观影者多半会直接拉动进度条跳过,然后心想这导演傻逼啊,跑就跑呗,这样跟拍有啥意义啊。而全没想到这是导演试图表现安托万逃离的喜悦,因为高兴,所以要跑;还有的却是不知何处是前程的迷惘,因为不知道要跑向何处,所以只能跑。如今的电影节奏越来越快,镜头越来越短,也是这个原因,慢了,长了,观众就要离席了。然后在这样的电影的熏陶下,观众也要变得越来越蠢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何时是个头啊。有图版请看:http://23992900.blogbus.com/logs/85542684.html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