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咏叹调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8:14:36人气:0
吉屋出租

视频吉屋出租状态年代:2005

主演安东尼·拉普亚当·帕斯考罗莎里奥·道森杰西·马丁更新时间:2018-10-18 10:43:44

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是流浪汉、吸毒者、酗酒者、靠预言混饭的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地方,他们不知道下月的房租从何而来,不知道下首歌、下幅画的灵感出自何方,更不知道艾滋病的致命袭击会何时发作。在一栋老旧楼房顶层的简陋公寓中,住着为艺术挣扎的两个人:罗杰(亚当·帕斯考饰)是一个因女友的自杀而略显自闭的摇滚乐作曲家,有过吸毒史,因此染上了艾滋病,他希望自己…

    波希米亚咏叹调    ——从《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到《R.E.N.T.》  先看了一半书,然后看了两遍电影,继而在从重庆到宜宾的三峡游船上看完了另一半的书。我要说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阶段。首先前半本书,是按照正常的读书体验来的,头脑中浮现的不过是几个17世纪末潦倒的艺术家在欧式街区的石子路上讴歌并抱怨着的形象;而电影的第一遍也只是由于突然才意识到这是一部百老汇现代歌舞片而在惊叹之余随旋律徜徉……  然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在第二遍电影里,我的意识中不停浮现的是诗人鲁尔道夫、画家马切洛、音乐家萧纳这一个个古董级装扮的活灵活现的穷绅形象;而那后半本书,我硬是完全代入电影中的那些用歌喉阐述波希米亚人生的当代美国红男绿女们的模样近乎荒诞地完成了这次17世纪法国巴黎拉丁区之旅的。  这是完全不同却又毫无疑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两部作品,两个故事。类似的开篇,类似的人物结构,类似的情节走向,近乎狂热的诗意,独立而交织的群戏,浪漫而悲伤的爱情,这些种种,甚至还有同样的一个符号性质强烈的角色绰号:咪咪。这些,带给我们的不是无限的遐想啊遐想,而是两个不同时空下,两群相同年龄,相同境遇,相同追求的青年共同奏鸣的一曲波希米亚咏叹调。  从书本上曼妙的词藻,到电影中壮烈的旋律,用17世纪的诗意去点缀当代的音乐,用当代的摇滚去诠释17世纪的浪漫。我很幸运也很奇妙的在同一段时间交错地接触到了这两部作品,尤其又是在那样一个对我来说绝对非常的时期,这就已经很诡异,很影响我的内分泌——我是说多巴胺——了。  不想也不可能将书和电影中的那些相似点一一对比,因为这毕竟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品,否则便是在否定后者的存在意义,也是在作茧自缚。尽管我会将两部作品混淆着去欣赏,但那是我个人想象力开始匮乏在任何两种事物间都难以找到契合点造成的,多少还有睡眠不足意识朦胧的原因。所以,当看见人们在说:“波希米亚人只存在于巴黎的拉丁区”,“波希米亚早就不存在了”类似的定论时,我虽然不能也没有资格去否定,但我知道,现在的重点可以放到去讨论它们的差异——两个时代的波希米亚存在,的差异了。  波希米亚这个字眼来源于当今位于捷克境内的一个古代国家,其最大的城市就是今天的捷克首都布拉格(这点我曾经给某人解释错过,如果你看到了请自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这个国家的人们因艺术气质浓厚而声名远扬,以至于波希米亚人成了流浪漂泊的艺术信仰者的代名词。而终于其中的一些人发起了巴黎拉丁街区一种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运动。而这二者的联系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亨利•缪热尔编织而成的,那种身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国家的人难以理解的人文风情,在这部定义性质的《波希米亚人》中就只能说若隐若现地描绘出了。  正是这种若隐若现,使得我第一次看电影时直到影片中段才发现二者主题中辉映的那一部分。也间接使得我去看了第二遍电影,恩,就是这样……  这种若隐若现,是说书中那些语言,那些应该比翻译过后我所看到的还要华丽的语言,所形成的一种诗意盎然的气息,弥漫着每一页淡黄的纸张,几乎朦胧了文章副标题中所明示的主旨。而影片中的那一幕幕的不羁,让那种诗意的语言中含蓄上演的激情简直一股脑的流露,几乎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自己微不足道却才华四射的存在。  尽管《R.E.N.T.》中的音乐良莠不齐,一些过场歌曲多少有些造作感,但不妨碍影片整体洋溢着的热烈的艺术氛围。最喜欢片中酒馆狂欢的一段,让一切诗意都不再含蓄的同时,让那些肮脏敏感的字眼拥挤在狭小空间的同时,让所有那些过往的不快都被音符淹没的同时,当代的波希米亚人以自己的狂热阐释着玩世不恭的真正意义。相比书中那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当是要潇洒得夸张了。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黎的波希米亚——世界波希米亚之宗——宣告消失。于是评论家们纷纷站出来指出波希米亚文化的灭亡。无疑,当世界步入20世纪,文化领域大兴土木,娱乐产业大行其道,但凡有些才能的人们都附庸其中迎合大众,商业已经摆出了王道的姿态,恁谁试图回归17世纪纯粹而小众的平等式文化交流都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而市场,如今几乎成了超越人际关系的社会根基。  “波希米亚,这个被反复烘焙的向世俗挑战的符号,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装饰性符号。”  自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从布尔乔亚分离开去的那一天,中产阶级就注定成为波希米亚人嘲讽和反抗的对象。但至现代终于和平演化为戴维•布鲁克笔下的“波波主义”,中产阶级似是而非地扛起了波希米亚的大旗,布尔乔亚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更加专业的社会分工,加之网络文化的大浪淘沙,造成了这个类似雅皮士,但又比雅皮士稍具讽刺意味的概念的出现。而随着中产阶级的经济标准越来越高,小资甚至更边缘的宅文化与互联网的互动愈演愈烈。“而精神上的波希米亚人,永远是一个时代的极少数。”  当然如今,历史中那些难以呼吸的概念都被冲刷殆尽了,尽管《R.E.N.T.》为我们描绘了那样一个贫民区的一群舍弃一切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浮生记,但也可以说那只是美国如今颇具影响的一些边缘文化对“垮掉一代”的精神再现。如果说与波希米亚人有什么联系,那大致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上的。  但是,关于这部电影,我们却不能忽视的一些关键字:AIDS、毒品、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等等。  还有那些在酒吧的狂欢中Tom一口气说出的无数个敏感到不能再敏感的字眼儿,那些被这个时代摒弃却难以忽视的话题,所有这些元素能够如此痛快地交织在这一部歌剧中,尽管似乎离我们是那样的远,但依旧那样的令人窒息。  NodayButtoday,这句说不清究竟是positive还是negative的座右铭,带来的是一段段精彩人生的上演,尽管其中这样那样的关键字,但我们看到的,善良和美丽,在死亡的阴云中,用欢笑和歌唱辉耀着一点光,一点直射人心的光。  无论在任何一个年代,拥有波希米亚追求的人永远是这个社会最为特立独行,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阶层。《R.E.N.T.》中所描绘的正是《波希米亚人》的序言中所谈及的“还有一些人,在疯狂的英雄主义外衣掩护下,却非常理智,他们既不哭泣也不埋怨,只是被动地忍受着自身造就的晦涩而冷酷的命运。他们大多被那种领科学都无能为力的疾病所杀死……”  死亡,绝症,无论是书中咪咪的死,还是影片中Angel的死,都足够令人扼腕。但一个是在现实的迷途中,一个却是在精神的阳光下……  繁华的纽约,一个贫民区的寒冬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过去了,“在这种人性复苏的过程中,波希米亚人依然如故,依照巴尔扎克的腔调,寻求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艺术。”  电影不止看了两遍,书只看了一遍,但书中画满下划线的,是小说的序言和附录。一遍遍地品味那些鞭辟入里的段落,仿佛一点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能将人带回到那追求自由奔放的巴洛克艺术的鼎盛时期,以及在那奢华的艺术光辉下,离群索居的波希米亚人们不羁又不堪的冒险体验。  而或许最至共鸣的是附录中引用的阿尔方斯•卡尔一段话:  “那是一段被截掉了的青春,前面是大学生活的结束,后面是职业生涯的开端,被截掉的那一段就像是两个学年之间的假期那么长。现代生活是如此紧迫,年轻人甚至没有片刻时间可以停下来幻想一下波希米亚。”  而这段话所描述的时代,你知道,竟仅仅是19世纪……  没错,甚至连假期那么长的青春,如今都无法残留。在这个泡面文化的时代里,人们甚至连对追求生活必需要素的考虑都舍不得拿出一点时间,究竟是为了金钱,还是规律本身?  这短短的几句话当然还构不成我违背规律的理由,但我所能虑及的,多半也是至此了。于是我起码知道了成都是个妙处,却同时间一样,并非久留之处,那么跟着时间一同顺着三峡流淌,直到翻过大坝,伴着孤影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时,才得发出“月比江黑,桥比岸长”的感叹。而在归乡的车上,忍着腹痛和伤寒在《波希米亚人》末页的空白落下的“归世索群叙道名,乡愁支离无玄欲”的病句则是我登车前于一处道观默哀了一上午后,为这本书和书中的那个时代,为了纽约那一群为了追求精神的富足而有勇气去承受物质和肉体双重折磨的青年,以及我自以为是的最后一个假期,终了的悼词……  还有,这篇文前半部写于一个月前的家中后搁置;而后半部,就是在现在,写于办公室。  不到位。恩,很不到位。  一年有525600分钟,到位状态的缺乏,才是正常生活的必需……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