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与创新——《云图》的电影化杂感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23:34:13人气:0
云图

视频云图状态:正片年代:2012

主演汤姆·汉克斯哈莉·贝瑞吉姆·布劳德本特雨果·维文更新时间:2023-12-29 13:21:51

整部影片由六个故事组成,而看似独立的六个故事却彼此相互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影片开始于后末日时代,一位老人坐在火堆前讲述着一个原始部落和先知人的故事… 1850年,美国律师亚当·尤因用一本日记记录了他在太平洋的航海旅行,船上恶毒的医生算尽心思想要毒害这名律师,与此同时藏匿在船上逃亡的黑人奴隶也悄悄注意上了律师的一举一动。 1931年的英国剑桥,年轻的作曲家罗伯特·…

《云图》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不知从何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混乱,慢慢地把想要说的话敲出来。一、从小说到电影,颇具争议的改编与创新《云图》上映后面对的最大质疑和批判无疑是——这是一部不应该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如何还原原作新颖精巧的结构,完整地传达文本并不那么浅显的涵义,是这部电影面临的最大挑战。诸多负面评论集中火力向电影的叙事结构开炮,认为过于复杂吊诡,“有些故事只属于小说”,真的是这样吗?简单地谈一谈《云图》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以及它相较于其他电影的创新和不同之处。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云图》的原著小说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有一点却是公认的——这是一部相当难以影像化的小说。在拍摄之前很多人就表示质疑电影能否传达原作的精髓,上映之后也引来诸多恶评,遭到一众媒体的口诛笔伐,认为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是错误的。但我仍然赞同原作者大卫·米切尔的看法:电影就是电影,为何要用小说的标准来衡量?有些东西适合去电影院看,但是也不妨同时再阅读小说。两者是要给观众不同的选择,而不是消灭另一个。人们常以批判苛刻的态度来谈论文学的影像化改编,即电影和电视的兴起,认为其稀释了文学的细腻精微之处,鲜能传达原著的精髓。这种看法无疑是偏颇的。亚里士多德将人当做“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界定其实含有语言高于形象的含义。在西方思想史上,语言对形象的优越始终与对理性的崇拜紧密相联。“看”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远在语言这种理性的方式之外。在理性、感性的二元中,形象与看相对应,语言与阅读相对应,前者又与感性相对应,后者与理性相对应。这种二元的对立导致“看”作为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永远处于理性的语言方式之下。但是影像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视觉文化的主导就是对语言文化模式的抛弃和断裂。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语言和形象所构成,视觉化不能够取代语言性的话语。“好莱坞大片”在很多时候成为“流行电影艺术”的负面代名词,对不少人来说,“好莱坞”代表了最低公分母的商业化。虽然在这一文化逻辑下产生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低速商业片,但是与此同时也不乏佳作。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好莱坞风格内在的流行主义,也意味这这些作品所达到的文化渗透之深广度,是小说或者诗歌远远达不到的。实际上,影像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媒介方式,其出现也是必然的。从纸上文本朝影像化发展,艺术的本质没有变化,只是媒介的性质和艺术的承载体的创新。阿瑟·凯斯特勒在《创造的行动》里提到,“衡量一个艺术家的独创性,简单地说,必须看他在创作时能否摆脱成规的束缚,开创出新而独特的典范。真正的创新,必然能骤然地将过往被漠视的经验加以转化,创造出新的纪元、新的运动、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经验体系。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表现形式决定性的转折点,必然都能在既存的形态中推陈出新,这是种深具‘革命性’的发现,不仅具有毁灭性又带着建设性,也迫使我们对旧有的价值进行重估,在永恒的游戏中建立起新的规范。”不仅是从文字到影像化,艺术承载体的创新,《云图》在结构和叙事的方式上相较其他电影进行了创新。尽管这种创新的尺度并不好拿捏,成果也带来了诸多质疑和诟病。影片没有遵循小说的结构,小说的一些表现形式也并不适合运用在电影中。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一些原作中较为隐晦的想法和意图,也随着影像化变得更为直观,比如轮回的思想。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还是显得很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也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如一开始所说,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但是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毫不突兀,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恰好契合《云图六重奏》的idea。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其次电影在改编这一方面的完成度是相当高的,这也应该是衡量其改编成功的一个标准。小说中要讲的问题,电影基本都涵盖了,并且因为电影是汤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姐弟的作品,所以较之原作肯定会有他们的新东西。至于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不妨反问为何所有的电影都应该按步就班,简单明了。不管是电影外部技术方面还是本身技法方面,创新总会引来质疑。前者就有近期讨论得颇为热烈第一部48帧HFR电影《霍比特人》,而电影本身叙事和剪辑技法的“离经叛道”、“与众不同”带来的质疑和批评无疑会更多。但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品一统江湖后又有什么意思呢?因为不走寻常路,在诞生初期饱受诟病的电影亦不在少数,在同一类型的科幻片里就有《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但时间终究给了它们公正的评价,如今早已成为经典,而同时期备受媒体赞誉的诸多电影早已埋没在时代的洪流里。我相信这部电影是一部能够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二、一些语无伦次的杂乱想法(此部分包含剧透)===================================================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个体的善行和恶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影响和后果,这些后果和影响又通过诸多途经反过来作用到我们自身。比如在第一个故事中因为信任建立起的跨种族的友情,致使后来亚当·尤因投身于废奴运动,到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看到黑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包括揭露真相的记者,反抗运动的领袖,追寻天外文明的“先知人”。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中还有太多,不妨仔细留意找找,颇有蝴蝶效应,因果循环的感觉,这就是Karma吧。2.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世界阴暗面的反抗,对敬老院独裁的反抗,对公司制的反抗,对野蛮的反抗。不论在什么时代,压迫和弱肉强食总是存在。但与此同时,反抗也永不止歇。3.对命运表象的怀疑,对爱、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过时的主题。4.一个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还会是另外故事的龙套。第二个爱情故事里的男主角斯科史密斯在第三个故事中,不过是悬疑片的酱油龙套。想起了《低俗小说》里的Vincent。5.轮回并非线状的,基于当下的时间点梦见未来和过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个时空过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时空。可能是久远的过去,可能是杳渺的未来。要经历多少轮回才能遇见之前人生里遇见的人?在循环的轮回中当一个灵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时空,有没有可能以另一个身份遇见之前的“另一个自己”?灵魂的轮回是没有完整的记忆的,却又被各个时空的因缘绑在一起,很类似佛家的观点。6.文明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也是诸多科幻题材作品的一个巨大谜团。它匍匐在一个莫比乌斯圈上,不断前进,却也不知道终点。未知变为已知,已知又隐藏到未知的阴影中。人类的进化,是下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7.星美的故事视觉风格很酷很炫,龌龊司机姐弟玩这一套还是相当得心应手,《银翼杀手》 《黑客帝国》 《最终幻想》的即视感。和第一个故事最后门打开的那一刻剪到一起真是浪漫到不行。“死亡不过是一道门”,当另一扇门打开的时候,那个人在下一个时空里等你。仿佛《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和紫霞故事结局的重演,怀念一下。。。8.找相同的演员的马甲是一件特别喜感的事情。轮回是超越种族和性别的,虽然跨种族化妆有违和感,但是个人还蛮喜欢这种理念的,颇反种族歧视。9.导演提克威还负责了电影的配乐,真心是多才多艺。。。10.好多台词写得相当漂亮。这也是文学作品充当剧本坯子电影的长处吧。11.雨果叔不论在哪个次元和时空里都是坏人。据说是因为导演相当相信他诠释坏人的能力。。。“他操控着角色,却从来不会变成角色。”12.拍电影的原因是娜塔莉·波特曼先看到了小说,非常喜欢,于是推荐给龌龊司机姐弟,他们又推荐给提克威的。联系小说作者大卫·米切尔后双方对这个计划一拍即合,米切尔也相当满意最后出来的成品。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