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希米和他的忍石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10:59:09人气:0
忍石

视频忍石状态:BD高清年代:2012

主演格什菲·法拉哈尼HamidDjavadanMassiMrowatHassinaBurgan更新时间:2020-08-06 19:40:29

根据流亡法国的阿富汗黑人女作家阿提克·拉希米的获奖小说改编。在阿富汗或者是别的什么正在遭受战火的村庄,一个漂亮的中年女人在起居室日复一日照顾着她孱弱的丈夫,一天,绝望的女人爆发了,面对她沉默的丈夫,滔滔不绝地谈到孩子、孤独、梦想、欲望……她抚摸他,亲吻他,那些尽管结婚十年了她却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个瘫痪多年的男人无意中成了寓言中的那块具有神奇魔力的忍石:倾…

lt;图片1gt;“如果有天你找到了一块有魔力的石头,把它摆在你面前,告诉它你的痛苦,你的秘密,还有那些你不敢跟他人分享的话。石头会静静聆听。直到一天,石头崩裂,变成碎屑。到那一天,你就解脱了,你心中的所有痛苦也释放了。”“这个石头叫什么名字?”“忍石。”2008年出版的小说《忍石》当年就获得了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该奖项从1903开始评选,尽管当年龚古尔兄弟留下的奖金早已经用光,每年的奖金只有象征性的10欧元(80人民币都不到),可却是如今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最不可思议是这是作者第一本用法语完成的作品。他叫阿提克•拉希米AtiqRahimi。对于母语非法语的作家来说,创作过程应该是异常痛苦的,写作中伴随他的是一套五册的罗贝尔词典和MauriceGrevisse专著的一本法语语法书(这本书的第13版有1500页,各位感受一下。)“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像阿富汗那样,经历了种种政体。”拉希米提到自己祖国时曾经这么说道。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高度涵盖了这个国家的辛酸过去:尽管冷战时期全球范围内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但是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注定成为美苏角力的牺牲品。那里的生活一直伴随着动乱和战争:从1973年的宫廷政变建立共和国,穿插着1978年阿富汗某党的政变,到1979年苏联把坦克开进阿富汗。直到1984年,在这个看起来魔幻的年份,拉米西取道巴基斯坦到法国,开始了自己的流亡之旅。之后大家就更熟悉了:发动恐怖袭击和炸毁巴米扬大佛的塔利班,以及战后的新政府。1962年出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提克.拉希米,长在一个注重传统文学的西化家庭,也曾经在当地的法语学校就读。他那参加共产党的哥哥1989年被杀,消息一年后才被身在法国的拉希米所知,这对他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打击。在喀布尔学习法语时,拉希米迷上了杜拉斯MargueriteDuras。在一个战火连连的冬日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由阿兰雷乃AlainResnais指导的电影《广岛之恋Hiroshima,monamour》“我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虽然那时什么都看不懂,可是却触动很大,我对自己说,喀布尔就是我自己的广岛”回忆当时情景的拉希米说“后来,我在一家书店找到了这本书的波斯语版,包装很差,而且都被翻烂了。可对我来说,依然是一座宝藏。”看到受侵略的国家被战火蹂躏,他立志拍一部讲述自己祖国的电影。《忍石》就可以算作这样一部片子吧,但是它可能包含的更多内容。其实在我看来,当拉希米用法语开始写作的那一刻起,所有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是他的“忍石”。故事始于一座寂静的房子里。时不时传来的枪声,以及建筑物上密布的弹孔都在提醒着观众这是战时。虽是杞人忧天,我却一直担心女主角的生命会随时被突如其来的炮火抹去。可随着故事的进行,女主角的秘密让人无暇顾及战事,直到最后,我惊奇地发现:再也听不到交火声了。战争在这里变成了引发故事的导火索,就算没有它也可以被其他事情引起,它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小说正文开始前有一行小字:阿富汗某地或者其他地方。影片结尾的演员表里我们会吃惊地看到,剧中的角色都没有名字:只是用男人,女人,士兵,大女儿,姑妈这样的字眼来代替。这不真跟抽取战争背景一样,故事突然变得有了普遍性: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只要这种情况不发生改变,同类型的故事就会像吃饭喝水般每天发生。有的观众会将这悲剧的一切推到宗教身上,不过同样的情况在这个地球上的各个地方都有发生过不同的时空,我记得小说《白鹿原》里就有类似的桥段。而且同在陕西里“骊山单子会”不就正好能佐证嘛?本文版权归作者Di端人士Ω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