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国产电影还能拍出优秀的“主旋律”故事吗?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06:30:49人气:0
英雄儿女

视频英雄儿女状态:正片年代:1964

主演田方周文彬刘尚娴刘世龙更新时间:2023-12-29 13:28:09

长春影片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著名影片,描述抗美援朝时代,自愿军某团在死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病院回戎行的兵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激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本身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三军开展向王成进修的行为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本身的娘养女儿。缘来十多年前…

这是一篇开展“自我批评”后,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文章,源于我对《金刚川》获得诸多批评谩骂的反应及思考。首先必须承认,我对国产电影是有私心的、是会偏袒的,假如两部同等质量的影片放在面前,我会对外国片给出相对更客观的评价,而对国产片给予更多好评——因为中文是我的母语,而现在的华语电影比较孱弱,只要不是太烂的片子,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包容和鼓励。所以,我给了问题多多的《金刚川》总体积极的评价,甚至于前几天,我对那些铺天盖地恶评是有些不忿的……可现在,我想通了。通过我上周发布《金刚川》影评后陆续收到的回复,以及这些天的观察,我把针对该片的负面评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从制作角度出发,点明影片粗制滥造、手法劣质等客观存在的硬伤,就电影论电影,算是最容易理解的了;第二类,否认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反对国内主流舆论观点,因为电影是纪念“立国之战”70周年的献礼片,仅凭这点就开喷;第三类,认为《金刚川》不配拿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格局小,偏重描绘个人英雄主义的“江湖气”,没有政委也没体现志愿军战士的意志和勇气从何而来,不懂历史并错误表现战场细节,导演管虎还是个“阴阳人”……总之,影片的内核与它的主题很不匹配。除去不可理喻的第二类,第一类争议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求同存异,短短几个月的拍摄制作周期已经是电影工业的奇迹,缺憾必然存在,观众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买单。真正令我深思的是第三类观点。《金刚川》中的志愿军战士确实很顽强、不怕死,几位主要角色的情义也令人动容,但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单纯从影片本身出发,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行为缺乏动机,是在机械式地执行任务,这样一来,他们的牺牲也容易落入“卖惨”的语境。我并不想跟风说什么“中国电影人被外国人带歪了,只会讲个体的伤痛和对战争的反思”,对于正义战争,我们当然不用反思检讨,对于伤痛,我们也没有避讳。其实这些问题,早在1964年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英雄儿女》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回答。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战斗英雄王成牺牲后,他在文工团的妹妹王芳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震惊和本能地拒绝相信,当意识到哥哥真的死了时,她潸然泪下、情不自已。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志愿军战士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这也是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基础。重头戏在后头。政委王文清让王芳为她哥哥写一首歌,王芳当仁不让,可初稿的效果并不“理想”。用警卫员小刘的话来说,就是“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儿来”。小刘属于进入部队后才开始识字读写的年轻战士,太深刻精准的道理他讲不清楚,只能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不难想象王芳的初稿什么样,肯定是把自己失去哥哥的悲伤痛楚都写进歌里去了。对于小刘的反馈,王芳起初还有些不理解和不服气:我明明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难道不对吗?小刘说不明白哪儿不对劲,他从志愿军战士的朴素情感出发,觉得王芳的歌词写得“软不邋遢”,并不是自己渴望听到的歌曲。两者的情绪都很真切,却不能调到一个频道上去,王芳为了让小刘理解,只能继续强调她的“真”,说“自己是流着泪写完的”。此时,王文清一针见血地指出: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为什么写他、唱他,为了让大家一起跟你流泪吗?一定程度上,王芳的初稿应和曾经大行其道的“伤痕文学”很像,都充分强调了伤痛本身,而忽略了对伤痛的深思和它带来的东西——诚然,伤痛是有意义的,描绘伤痛也没什么错,但若文艺作品中只让人看到痛苦,那么,伤痛也就只是伤痛罢了。王文清的话点醒了王芳,随后她的终稿,便是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我看来,这两句最核心的歌词实现了情绪升华,因为它突出了牺牲的价值。战旗美如画,是因为英雄鲜血的浸染(书写),大地春常在,是因为英雄生命的盛开(守护)——没有悲戚凄婉,而是激情高亢的壮美,这是一首赞歌,更是一首战歌,王芳的演唱哀而不伤、精气十足,这样的表达才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牺牲的意义远不止于死亡。如今,我们总觉得国产主旋律电影变了味或没了味,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整代电影人和多数观众都已无法充分理解当年那种精神和志向了(甚至是质疑和否认),自然会去追求易懂的或表面化的东西。就拿“牺牲”来说,个体的趋利避害人人都懂,便有人大谈贪生怕死的“人性”;又或者片面/过度刻画人的牺牲,而忽视了牺牲的目标和意义,便会让人感觉虚假,个人认为,大家反感(厌恶)许多官方的宣教,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失去本心的歪曲解读导致的: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让别人相信?须知,牺牲只是在不得已情况下选择成仁取义的结果,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或目的,为什么牺牲都说不清楚,最后难免会沦为伤春悲秋的哀叹和卖惨。我并不是想粗暴地讲“现在的电影,不行,过去的电影,行!”事实上,我始终坚持一点:电影只是一种实现商业or艺术诉求的手段,她从来就不应“必须被拍成什么样”,观众们许多想让电影承载的精神,也不该是她的职责,那些拿着反复咀嚼过的标准来提要求的人,显然是太看得起电影了。当然,尽善尽美的“好电影”不是没有,可那种片子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放到国产主旋律影片上,还得再加一点:现今世面上几乎已经找不到根正苗红的“官盐”,只有各种被打上官戳的“私盐”,质量如何,全看创作者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不谈那些字面意义上的主旋律片,仅从票房成绩去看,毕竟票房越高说明大家越买账,这是观众们用电影票选出来的“主旋律”。结果不算“乐观”。排名第一的《战狼2》,其实是非常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它的下限是一部合格的军事动作片,上限则是主动坦诚爱国情结的抒情片,也正是靠着后者的强力加持,《战狼2》才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成为国产片之最。与之类似的还有排名第五的《红海行动》,术业专攻有余,集体信仰的表现则马马虎虎,包括排名第二、把少年心气讲得炉火纯青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无一不是“西体中用”的典范,倘若都按照“从思维到形式全要自主创新”的狭义标准去要求,恐怕这些高票房电影没一部能合格……排名第三的《流浪地球》或许是个意外。现在越回想,越觉得这部电影的难能可贵,在形象设计、美术风格、故事内容和精神主旨等多个层面,《流浪地球》都很大程度上走出了自己的印记,哪怕是抽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能在影片中有相当具体形象的展现。然而,《流浪地球》并不是抱着“我想宣扬什么”的劲头去拍摄的,那些价值导出是把自己愿意相信的故事说出来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对于国产主旋律片乃至国产主流电影的未来,我依然愿意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现在国内在硬件技术上追赶得很快,也不缺资金支持,《金刚川》的快速成片便是证明;相比之下,真正难以提升的,是不卑不亢的态度和讲好故事的能力,这些东西无法一蹴而就,只能靠时间慢慢去捶打、去磨炼。电影、电视、动漫等文艺商业创作,不能简单地与谈论历史观点、政治立场等同起来,妄自菲薄固然不好,可我发现另一股正逐渐兴起的风气也需要警醒,那就是盲目地妄自尊大,轻鄙蔑视好莱坞及西方的叙事本领。在过去还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讲(主流通俗)故事的能力都是世界最强的,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国内创作者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是拿“牺牲”举例,去年刚刚登顶全球票房冠军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就来了一个漂亮的举重若轻,那个打出力挽狂澜响指、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钢铁侠,正是十多年前以浪荡不羁花花公子形象登场的托尼·史塔克。人家一边极尽娱乐、一边彰显着自己的光鲜强大、一边还坐着把全世界的钱挣了,这里面的巨大差距,我们都应该清楚看到。今时今日,简单复制别人的话语体系搞创作,已不能再轻易满足国内观众日益提升的欣赏水平了,而重唱传统“样板戏”更是会被时代抛弃……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且路并不好走,这需要创作者和观众们共同去努力,我相信,新的国产“好电影”终会出现。【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