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有笔——《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集观后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0:17:59人气:0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视频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状态:DVD年代:0

主演余光中更新时间:2018-11-10 20:14:37

归来了,那曾经远射天狼星,学徐霞客游历八方,目光矍铄的焚鹤人。他说,西子湾是他最後的归宿。《逍遥游》跟随余光中夫妇的游屐,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更可见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澎湃的岁月,找寻属於自己的声音。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和夫人一起,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

舒一口气,打开文档,看完了《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逍遥游》。那年我13岁,皖南深山里一个叫旌德的小县城,一家破旧清仓的书店,我抽出了一本《余光中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现在我21,大学宿舍的书橱里,它泛黄,脱线,中间夹着我写的各种笔记。我有了各种单行本和全集,那本散文选依然跟我到全国各地,火车上,旅馆里,宿舍和家中。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总觉得台湾泛着一种忧郁的文学气息,细腻,敏感,有点日本文学物幽的影子。当很久之后的我翻开红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说台湾文学不考的,自己看吧,小小松了一口气,因为不知道会把余先生说成什么样。还是说正经的纪录电影吧,片头那些扯散了的纸,那些删了改改了删的印记,是一个宣告,以文为生的波折和坚韧,那些墨从心头流淌出来,必然拨人心弦。片子从江南的运河开始,又在江南的小调里看船悠悠从那头来,哼着的却是大江东去。1928年的南京,我不大能明白意味着什么,也许是长衫,也许是桂花,也许是常州调子的吴语和少妇乌黑的发,总之那年重九,茱萸从此成了某种象征。学文的似乎对民国有种莫名的感情,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在余先生的文章里我似乎也不怎么能感受到硝烟的味道,有的是悦来场乡下川音的文章和后来诗中屡屡出现的四川意象。《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写到与母亲挤火车逃难,单腿落地似被挟持,我居然脑补出一幅上海晚高峰的地铁,实在有些轻佻,但是隔时代的背景难以体会,这是对于年轻读者来说常有的头疼问题。片中台大中文系的学生们念余先生的《敲打乐》,末了的感想是因为没有中国的概念而不能体会很多句子,我心里虽不好受,也知道是实情。所以看到记录电影之前我虽涉猎过研究余学的书,也大体知道哪些诗作背后是有政治事件或是人生事件背景的,可从来没有直观的感受,仍然是背景管背景,诗文呢只管看字。片子给我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借由学者,余先生的诗友和余先生自己的口,让我更直接地触到了诗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之固体化》,比如《大度山》。余先生对我来说,似乎是某种可触的然而又高悬在天上的星座,他直接交给了我新诗直观感受,不是《乡愁》,而是《扬子江船夫曲》,那首在几个版本诗选中都放在首页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副标题会是“用四川乡音朗诵”的诗。当片子里我听到先生自然操着一口四川话念着“嘿哟嘿哟”,那种书本里看来的诗歌民谣化忽然活了,先生朗诵的时候并没有多用力,只是在几个字上稍稍一点,似乎就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尤其是念到“东方”的时候,我看见先生眼里的光。我读余先生的散文比诗早,讶异于文中流涌的情感,但又是属于男性的阳刚挺拔的多情,《逍遥游》说起天文星座,的确是承屈原庄子一般大开大阖瑰丽而舒畅,后来我想这就是诗人的文吧,闻一多先生写杜甫不也正像一篇雄丽恣肆的抒情散文吗?危乎高哉的天山阴山帕米尔的高标,天那头流淌到血管里的黄河水,从李白的诗里代代传承下来的属于诗人特有的热度,在余先生的诗文里被灼到了。后来我念到余先生天狼星时期的诗,其实包括《鬼雨》,又觉得是有关李贺的颜色,秾丽而不祥的,与死亡有关的气息。才如江海命如丝,余先生写爱伦坡,说是愿意在他的小屋里被人发现躯体僵直在窄铺上手中握着《红死》。原来文风这种东西,基调和主题相同也可以变换出不同的感觉,从少年济慈的浪漫到爱伦坡和李贺的诡谲,壮年盛唐的典丽到平和温柔地问一问玉人腕上的玉镯,直寻要坚守要开垦和改变都要,这是余先生给我的第二重启迪。《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将进酒》和《或者所谓春天》,这几首诗让我有些理解杜甫,诗其实什么都可以写,看你写成什么样,古人的话题用来装现状的棱角,会心的人更会心地接受了。《山盟》这篇文章和相关一系列的诗,关于古木被伐的话题其实广角来看就是发展是社会人心,文字,是用来传递一些东西的。片子里戳到我的细节有很多,《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是文艺范儿的,娓娓道来。余先生念到“新娘在那头”,手指向了夫人;痖弦念《红烛》:“哪一根会先熄呢?曳着白烟?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余先生曾经写过“这本书里夹着一个可爱女友的地址(现在不用记了,她的就是我的)”几乎能读出略得意的顽皮的笑容来。片子里夫人对着镜头还是有些拘束的样子,不如在美术馆里给人讲解时的从容和自信,但是在说那句“当你面对一个诗人的时候,就要努力不去做一个诗人”的时候面容极坦然,以及余先生很自然地就将夫人的腕子拿着说我就是对着这只镯子写出了“人和玉浑然合成了一体”那首《问玉镯》,相濡以沫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戳中了我。看到余先生在高雄三民国小给孩子们朗诵《雨落在高雄港上》的时候,真是很羡慕孩子们,先生自己曾经提倡过诗人最好能将自己的诗朗诵且录音,片子里这短短的几首诗,余先生自己处理的轻重缓急,感情点在哪里一目了然,有孩子问余先生最早想做什么,他说地理家,文集里对地图的感情,对自然风貌的眷恋,一直都是贯穿的,徐霞客墓前,先生虔诚合掌不知许的是什么愿望,他说他的游记里有国破山河在。余先生颇有童心的样子,惠山古镇院门口的石狮子他会爬上去,身边人说“余老师又爬狮子了”;他朝古井里喊,没回声摇了摇头;从门里出来遇到一个手拿气球的小姑娘,摸摸孩子的头,错身而过,小姑娘还在茫然地回头,可爱得不行。白发翁与稚子,真是拨到我心里的那根弦。余先生说山河,说文人要用文章去就位山水,三峡几乎是杜甫的了,李白拥有黄河,他说我可以自豪地说西子湾是我的,因为还没有作家来跟我抢。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的讲堂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说翻译的事情我还没有做完,还要继续,这让我多想多想能远远地眺望一眼就好了,看一眼就好了。余先生照相,我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著作等身,余先生的书垒起来显然要比他的身高高出一截,而在时间轴上,这些书也必将让这个名字走得更远。他们是以文为生的人,文的意义又不仅仅在生,是信仰是武器是心是更多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东西,片子里提到“傲慢”,我觉得是舍我其谁的自信,余先生初作诗就是以济慈为标杆的,除此外,那些大禹后人,太阴氏遂人氏的目光,承黄河长江来的血的温度,没有自信怎么敢用呢,好比晚唐苦吟一路虽也有别样的志趣,格局上到底小了些,诗人拿出诗来也就未免惴惴。先生1928年生人,如今还在笔耕不辍,总是含着些与时间竞赛的意思,不过先生自己也说过“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有很多东西想来已经能跑过时间了吧。碎碎说了这么多,说到底是很喜欢《他们在岛屿写作》,说到底是太感谢余先生,他的文章笔墨给了我这么多的温暖照耀和精神,我不敢说以后会有什么文学上的理想,但是至少,一直写,不把笔丢掉,是先生们一直教给我们的东西。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