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气,知天命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20 23:23:18人气:0
金属精神

视频金属精神状态:正片年代:2008

主演SteveLipsKudlowRobbReinerKevinGoocherGlennGyorffy更新时间:2023-12-29 12:38:05

在14岁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史蒂夫和罗伯就约定以后要永远一起搞摇滚。他们的乐队Anvil被尊崇为加拿大金属摇滚的领袖,影响了诸如Metallica,SlayerandAnthrax等乐队。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这支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以及今朝,其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儿的访谈段落。

lt;Anvil!TheStoryofAnvilgt;的核心人物Robb和Lips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一起玩乐团,在80年代早期也做出过如metalonmetal这样的经典专辑,但——二十几岁时他们尚能和Metallica、BonJovi、白蛇一起演出,等他们五十岁了,却靠从事儿童送餐等工作来维持乐团的开支,欧洲巡演销路惨淡,部分场次只有十几个观众,还要为了100欧元的报酬寻死觅活…Anvil就去寻求建议,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该做的都做了,巡演了三十多年,却每况愈下?看到这里我莫名地想起了自己读高三时难过得天天哭、跑去家教中心乱投医的经历,深有感触…Anvil面临的首要问题自然是他们的shitmanagement,其次就是像Lars老师点评的那样,他们没能进入“下一个层次”。实话说,个人感觉(我就随便瞎掰两句,麻烦持不同意见的网友不要太较真…)他们后来四处推销的那张新砖并不是特别出色,就是一张随处可见的、迅速被遗忘的套路化作品,意识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头几年,唱片公司的婉拒也不是不能理解。不过我想这不能成为他们沦落至如此境况的理由,要知道这世上有太多弹得唱得都乱七八糟、却红得令人匪夷所思的乐团,乃至成为了写手笔下的光芒万丈的“摇滚之神”…个中原因大概是很复杂,他们的运气也确实很差,我不敢乱做评论,但想来或许和他们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单纯和善,没有攻击性和领袖魅力,狂暴的金属形象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片中有个片段是他们80年代上了一档意图抨击摇滚乐为当代青少年带来不良道德影响的电视节目,当主持人以戏谑的口吻朗读他们的歌词、台下的卫道士观众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时,Anvil仍然笑得平和与坦诚。他们用假阳具弹琴也好、写一些毫无文采的露骨歌词也罢,无论看上去多么怒气冲冲,骨子里却是纯良的本分人,那些衣冠楚楚的位高权重者,哪个不比他们更“有害”?但想在风起云涌的摇滚界生存,缺乏魄力或者毋宁说缺乏阴险怎么行?单拿RollingStones举例子:RonnieWood在RollingStones的作品几乎都被署名为“Jagger/Richards”,KeithRichards手握MickTaylor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地对他的solo段大行剪刀手,MickTaylor离队以后Stones更毫不犹疑地在再版唱片上把他的照片全部拿下…而Anvil呢?在很多乐团都会对经理人大发雷霆乃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下,他们甚至还在安慰她,而且最终还让她幸福了…整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Lips的眼神,虽然他已经是个有妻室的五十岁男人、基本一直处在人生的低潮,眼神却意外的清澈,笑的时候嘴角一直咧到耳根,依然是一张灿烂万分的娃娃脸。看到后面明白了:他找了一份电话推销员的工作、想凑做新唱片的钱,但他根本做不到把他们垃圾一样的商品吹捧上天,是老实巴交的大好人,全无五十岁男子惯常的虚伪与老辣。看汽车大师的这篇花絮介绍,便可感受到他们是怎样一群可爱的人。在本片中友情发言的Lars老师曾经说过:“当你选择了摇滚乐,你就选择了永远年轻。”曾几何时许多乐迷都为此深深感动,他们自以为摇滚乐能使他们永远保有一颗热血少年心,让他们家徒四壁时仍能满面春风——而毫无摇滚意识和革命精神的愚昧小市民们,注定会被浑浊的社会同化并被国家机器彻底碾碎。光阴飞逝,时过境迁,奸商嘴脸的Lars老师在拍卖行里讨论着千万美元级别的生意,乘着私人飞机飞来飞去,为个Napster暴跳如雷,鼓技日益苍老远不复当年风采,成了个大腹便便的衣冠禽兽。很多曾经为他们的过度商业化捶胸顿足的老乐迷终于也意识到了:“咦,到头来,我还是成为了无聊的成年人。”于是双方握手言和:一把年纪了何必再那样愤世嫉俗,喊出来的口号就像放出去的屁,兜里的票子才要紧,咱们终于又能惺惺相惜了。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Anvil,这些我们这个年代少有的执着而单纯的勇士有多么了不起。虽然音乐不足以谋生,他们也没有考虑过音乐以外的生活方式。MickeyRourke的《摔跤手》里面有句台词大意是说80年代多么好,有那么多酷极了的金属乐团,直到“科本那个娘娘腔把一切都破坏了”(cobainisapussy)。我感觉之所以说科本是“娘娘腔”,应该是因为他的音乐中颓废消极的内容比较多,整体上九十年代的音乐风格就是偏向顾影自怜,不似八十年代那样乐观而霸气——而Anvil尤其是Lips,便算是八十年代的绝佳代表,他的坚强与乐观着实很动人。很多人十几岁的时候都做过摇滚明星的梦,绝大多数当年就没有任何行动,有一些人拿起了吉他或者鼓棒尝试着做了些音乐,还有一些有了自己的乐团,出了一两张无人问津的唱片——然后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忘记了一切也被一切忘记,并谆谆教诲后辈:“还是去过普通人的生活吧!”你当然可以说他们混成这样是由于自身能力欠缺,他们五十岁了要借姐姐的钱来发唱片,他们没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很有可能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但他们勇敢地走下去了,何况患难见真情,某种意义上讲,当Lips抱着Robb吸着鼻子说“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一起”时,当Lips的小孩说“我爸爸是玩乐团的,他很酷”时,当Lips的家人对他那看上去似乎日益遥不可及的摇滚明星梦想表示支持时…我感到他大概比那个带着没有什么Roses也没有什么Guns,搞着永不准时并时刻有可能罢演,成为业界集体嘘声的目标的AxlRose还要幸福一些。就像Slash在本片中所说的那样,“巡演了三十年的乐团,有Stones,TheWho,再数下来,就是Anvil了。”这句话说得我泪眼模糊,要知道在这三十年中,他们越发潦倒却从未想过回头,支撑他们的不是亿万歌迷,不是万贯家财,不是埋伏在巡演大巴周围随时等着脱裤子的骨肉皮,只是最单纯的、对摇滚乐的热爱。当他们顶着生活的重压与周围人的不理解埋首于最初的执着,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种真正的伟大!当然不是说人人都应当打破头发毒誓做摇滚明星、让一家人都穷困潦倒仍然执迷不悟,毕竟这个世界自有其运转的规则,吉星只能高照在一小撮人的头顶上。不难想象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Anvil这样艰难挣扎的乐团,每段历史都是一把辛酸泪,当昔日的偶像早已散发着一身铜臭与我们渐行渐远,草根英雄Anvil仍然和我们在一起。人不可避免地要长大、要苍老、要走向各自的平凡人生,可不管情况怎么糟、即便我无法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奋斗,也希望自己能像Anvil们那样,爱家人和朋友,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且永远不抛弃最初的少年心气。THEENDPS,电影上映以后Anvil终于受到了他们应得的关注,RockBand录制了他们的歌曲,巡演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祝贺他们梦想成真!呃…再PS一下,我对产业完全不了解,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不一边做session乐手一边玩乐团呢?果然是因为他们身处加拿大吗….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