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毛姆原着与电影改编的区别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10:07:11人气:0
面纱

视频面纱状态:正片年代:2006

主演爱德华·诺顿娜奥米·沃茨托比·琼斯黛安娜·里格更新时间:2023-12-29 12:36:56

电影讲述了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乡村生活的故事,在这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其英国家乡舒适生活中绝对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并领悟到了爱与奉献的真谛。 故事以女主角吉蒂开篇,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吉蒂接受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的求婚。费恩在把吉蒂带到上海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

我一直觉得,如果是由小说原著改编的电影,那么应先看书再看电影,书能涵括的更为深刻,而电影是很难把人的思想印盖在画面上的。读完书自然对电影的情节内容了然于胸,也就有更大的空间衡度两者的差别——情节是增还是减?表达是深还是浅?这都会使之成为同个物体的两个不同面。毛姆的原著《面纱》与电影的《面纱》可谓是不同着重,各有好劣,性质不一样所以各自讨彩——毛姆的原著是真实而酸冷的,从女主角凯蒂的角度写着她一个人的事,写她的虚荣、自私、娇惯,写从她的视野片面看待其他人的自我观点,写她对自己、爱情、婚姻、灵魂、宗教信仰、精神等的困惑,后期更着重于她对“道”的寻索;而电影却俨然只是一个“爱与宽恕”的典型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没有或者应该说是无力表现她如何从一个虚荣自私的女人变为一个愿意在孤儿院里帮忙甚至开始思索的求道者。然而电影却因不局限于凯蒂的视野,反而扩展到不同人物的丰富刻画以及真实再现1926年中国与外国的一些矛盾冲突等,使得它的结构更严谨合理以及为影片中男女主角从不爱到相爱的剧情做了密实的铺垫。尽管电影其实算是享用了小说的情节和背景来讲述另一个方向的爱情故事,但我既喜欢原著的酸冷,又喜欢电影的浪漫,所以两者的区别我还是想仔细写一写。【一、结构与情节的区别】{小说}:从凯蒂和查理在房间内偷情,而沃特在门外停留写起。故事很简单:流连在英国上流社会的女子凯蒂为躲避母亲的催婚匆匆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细菌学家沃特,跟随他到中国香港,遇到了香港布政司查理,两人迅速打得火热,搞外遇的事被沃特知道了,沃特就要求凯蒂与他一起去正在闹霍乱的湄潭府。凯蒂向查理求救,但被拒了,看穿他虚伪一面的凯蒂心灰意冷的跟沃特去了湄潭府。与电影不同的是,凯蒂虽然在湄潭府的日子里发现沃特品德高尚的一面,但始终没有爱上他,得知怀孕一事的两人更是冷漠尴尬。书中是凯蒂一直希望沃特能原谅她,但沃特至死都没有原谅她,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死的却是狗”。这句话出自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的最后一行,诗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狗和谐相处,但有一天两者结下冤仇,狗发疯病把人给咬伤了,人们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下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沃特临死的遗言表明他把凯蒂带到湄潭府确实是为了报复她,有意让她在此得霍乱而死,他自己也是刻意寻死。电影是写他染上霍乱而死,但小说里写他可能是在做实验时被感染的,而他一直在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他的心是碎了。沃特死后凯蒂回到香港,以一个备受崇敬的医生寡妇的名义,得到在香港上流社会里生活的英国人的同情和热情接待,其中就包括旧情人查理的妻子。借宿在查理家的凯蒂,虽然早已看清查理是个怎样虚伪的人,凯蒂却没有抵挡住诱惑,又跟他滚床单了。羞愧难当的凯蒂事后坐船匆匆回到英国,这时她母亲已经死了,她决定跟她父亲一起生活……所以小说是很真实的,毛姆文笔的尖酸刻薄也可见一斑。{电影}:从凯蒂与沃特已经在去湄潭府的路上开始叙事,再慢慢用回忆来倒叙她与查理的外遇。地点从香港换成了上海。情节被大幅度的更改,换成了一个从不相知到相爱的浪漫爱情故事,点点滴滴的铺开凯蒂和沃特的情感之路,得知怀孕消息却无法确认孩子之父究竟是谁的两人甚至还柔情拥抱在一起,最后成功地把凯蒂塑造成为一个情比金坚愿为亡夫独自抚养幼子的深情女子。电影结局是凯蒂回到英国偶然在路上遇见查理,查理示好,而她表现得忠贞不渝的拒绝了他旧情重燃的暗示,并不屑的对儿子说“他谁都不是。”电影虽然把故事源起地点从香港改为上海(减弱了殖民地的背景),但在情节处理上却加入了不少1926年中国反帝国主义的形势,英国人开枪射杀罢工的中国人,此事导致同为英国人的沃特和凯蒂在霍乱中的湄潭府所遭遇的工作困难和生活危险,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激化下,使得人物的性格更饱满(在湄潭府民众的不信任下解决霍乱的饮水问题显出沃特的聪明才智),也使得两人的情感融接与深入更合情合理(凯蒂受反帝国主义者的侵扰,危急之际沃特救了她)。小说甚少写出沃特的工作情景和困难,只是通过修女对他的崇敬得知他的艰辛;而电影却通过他执着的用一口破中文对群众说:“这水不好,不好,不喝,不喝”以及机智的从凯蒂无聊中做的小风车联想到把上游的水用水车引渠到村里等等让观众对这个男人有了喜爱、怜惜之情,观众甚至会嘟囔说凯蒂这个不认美玉的家伙怎么还没看上这个绝世好男人沃特(当然这跟男主角是爱德华诺顿扮演的脱不了干系),自然而然地凯蒂在后来慢慢爱上他也是观众喜闻乐见之事了。【二、人物刻画的区别】{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凯蒂的视野与观点,从毛姆笔触来看,沃特确实不是一个人物——严肃寡言,毫无魅力,何止无趣,简直就是——“这人没什么好说的”。而凯蒂却是个活跃在舞会、打高尔夫球、调情说笑的女子,虚浮且幼稚,天真又可笑。这两人的确是一对性格不合的表面夫妻。小说中有个讨喜的人物韦丁顿,算是沃特的助理,也是他们的邻居,而想来他是毛姆的关键人物,韦丁顿率性坦言、聪敏活泼甚至诡计多端,言谈间能把所有事情都逗乐一番,令人愉悦,他敏锐的看出凯蒂与沃特之间的不自在,也是他令凯蒂在沃特的冷暴力下得以消解苦闷;而他也搭起了凯蒂与修道院的桥梁,引荐凯蒂去参观修道院并认识了院长,使凯蒂开始思索自己是否该做些有用的事情。书中的韦丁顿背后还有一个神秘的中国爱人,一个因缘际会被他拯救的清朝格格——而这也引发了凯蒂对东方神秘色彩的探究。毛姆借韦丁顿之口提及了中国的禅——“道”,说:“有的人从鸦片里寻求这个道,有的人从上帝那里,有的人投奔了威士忌,有的人想从爱情里寻个究竟。而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电影里把这个人的情节全部弱化淡化掉,好似可有可无成为了路人甲,但在书中这个人却是引导凯蒂思索自我与灵魂的启迪之师。{电影}:片中把凯蒂的虚荣全部替换为她对快乐的真实追求,把沃特的无趣替换为他的认真可敬,使得一个本应是酸冷充满压抑苦闷纠结的故事变成一个慢慢开始出现暖色调的罗曼蒂克爱情片。不过片中增添了小说中没有多说的人物(于团长改为黄秋生扮演的国民党)、没有出现的人物(护卫兵宋青与清朝督军头子)。黄秋生这个角色真是神来一笔,电影改编的最大亮点。借沃特与黄秋生的对话显出中国人民(无论哪个党派)的真心话“中国人的地方还是要中国人自己管”;在与清朝督军头子谈出动士兵搬走霍乱死者尸体一事,黄秋生夹在诚心为民的英国人沃特与摆官架子腐朽不作为的督军头子中间做翻译,气定神闲的篡改两者的对话,达成共识,这一段简直就是精彩绝伦,当然黄秋生的制服诱惑装扮是不容错过的。而书中的韦丁顿在电影中就是一个小老头儿,机灵聪敏全无,他的清朝格格就变成个抽鸦片的寻常女子,这点我就有点不满了,但全片都没把主题引进“道”上,估计是导演无心也无力吧。【总的来说】毛姆的原著和电影于内在的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都各有所好。把电影当爱情片看你不会失望,在小说中领悟毛姆的尖刻与直率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电影中那些经典台词,如:“如果一个男人无力博得一个女人的爱,那将是他的错,而不是她的。”、“一个女人不会因为男人品德高尚而爱上他”、“你就那么看不起我吗?”“不,我看不起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爱你。”等等这些都是出自于毛姆笔下。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