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完全是乱来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22:20:05人气:0
转山

视频转山状态:正片年代:2011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更新时间:2023-12-28 13:07:48

书豪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台湾青年,无所事事,整天窝在家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哥哥书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处处是书豪的榜样。哥哥书伟报名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骑自行车去拉萨。书豪对哥哥的疯狂行为表示不解,他只想在家被人照顾,安逸生活下去。哥哥书伟的意外去世撼动了书豪的心,书豪决定完成哥哥之前的愿望。父母、女朋友都觉得他不行,劝他不要这么偏执。书豪也为了证明自己,…

这片子的核心观念有严重的问题。一个没有任何骑行经验的小伙子凭着一时冲动就踏上滇藏线,期间导演还渲染艳遇,好像骑行就是勇气 基友 艳遇的组合,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歌颂和称羡的事迹。首先,骑行不是一件耍帅装逼的事,不是有了想法就可以立马抱着“实现梦想”的决心毫无准备的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很多人,因为热爱自行车给旅途带来的自由、热爱路上可以随时逗留的美景、热爱去创造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而走上骑行的道路。进藏线路的困难在于它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和高原反应。如果是一个热爱生命的骑行者,绝对不应该莽撞的随意的骑行进藏,因为骑行者首先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为了耍帅体现自己的霸气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毫无准备的踏上这条路,至少应该有准备的进行训练和了解当地情况,确保自己不会不适应高原和当地气候。很多人可能会说,顾虑太多会顾此失彼,一直拖着,最后一事无成。但进藏线路多变的气候极易引起感冒从而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无论哪种病症都是致命的;且环山公路的下坡需要高度的集中力、技巧,不然一瞬间就一命呜呼了;还需要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路途上会遇到什么事无法预知,如果遇事就像片中主人公那样摔车或者卖萌跟着老大哥走,那只能说他没死是因为运气好到了极点,而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旅途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心理承受力才不至于太弱,不至于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崩溃。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主人公毫无经验的踏上滇藏线,连路线、路况、大陆基本概况都不事先查好,只能说幸好他遇到了作为炮灰的霸气大叔,而且一路运气都太好,不然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活下去。片中还渲染了他路上的重重困难,最坑爹的是,主人公选择了冬天骑行,不知道是为了耍帅还是什么,冬天在冰封的路面上骑下坡72道弯,还毫无经验,这种行为最终居然取得成功的结果,只能骗骗没概念的观众,冬天的冰封路面,普通汽车都hold不住,越野车都有可能出事,主人公一辆坏了就随便绑一下的自行车,居然没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主角。而赞颂他的行为,无异于在鼓励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好像告诉广大青年“有梦想就去实现好了,路上遇到困难会有强力驴友帮助,遇到野狗它们会自动退散,遇到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莫名其妙走的。”这种对梦想的过度重视很容易让年轻气盛的人们忽略了路途本身的艰辛和随时可能会丧命的危险。虽然说所谓无知者无畏,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这不是一条单凭勇气就可以走完的路。那些骑行的大哥们,至少都是有准备,或一直坚持训练、或有高手同行、或有很多长途骑行经验,这样才是对自己生命尊重和负责的态度。梦想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另外,从影片拍摄角度来说,《转山》的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在林芝的时候,听那些骑行川藏线的人讲到一个月的经历,讲到终于骑到然乌湖时的感动,心中就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而影片的拍摄没让我产生一点向往之情,平铺直叙,而对困难的刻画过于生硬,解决办法又过于随机,实在没有说服力。最悲剧的是,高潮居然是布达拉宫灯亮了。对于一个从没进藏过的人来说,见到布达拉宫的第一眼,我们一致的感觉是:不真实,像做梦,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已经站在了拉萨的土地上。而影片只给我一个感觉:到了。音乐、气氛完全没有烘托出来,那份历经辛酸最终到达拉萨的感动,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的,但拍得太差了,一笔带过,毫无亮点。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缺点实在是太多了。剧组人员到底对骑行和进藏有没有直观的认识我都怀疑,居然还敢出来误导大众,悲剧。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